神書分享:《置業策略》作者自序

過去一年半多,股市和樓市又不斷上漲,但能分一杯羹的人又有多少?股市升來升去只有幾個強勢板塊,錯失局部牛市的人仍舊迷失中;樓市除了一層自住樓外,能有投資頭寸的不過三四十萬人,只佔全港的5%人口,更甚者連自住樓也未及買入的,只能每天賭樓價走慢一點、賭自己的投資能跑贏首期升幅便於願足矣。

歸根究底,筆者認為問題是:究竟自己對資產世界是否有根本性謬誤?自己是否已開竅?

筆者有幸於四年多前接觸到一本香港樓市的「神書」,該書作者名不經傳,寫於1991年。當年香港經濟發展蓬勃,整個社會都享受到經濟起飛及資產膨脹的好處。筆者之所以叫這本書做「神書」,乃因「神書」寫於廿幾年前,但書中的投資、理財、置富之道、甚至做人的道理皆具前瞻性,書中有很多文章到了今天仍然非常適用於香港。二十多年來香港人生存的潛規則,其實並無改變。

「神書」由一位看破了社會遊戲規則的小市民寫成,他沒有家底,但憑個人的見識和觸覺達成甚至超越了財務自由。人要成功,少不免要刻苦努力、自制反省、腳踏實地、按部就班,早晚也能到達彼岸。今天,經濟起飛沒有了,薪酬增長緩慢,但資產仍然膨脹。筆者當年看畢此書後,雖然有感現時社會上流比當年困難得多,貧富差距之巨已今非昔比,資產價格也相差不下十倍,但仍深信通過領悟和實踐當中的道理、法則,必能走上資本主義的高速列車,達成自己期望的財務和生活水平。

筆者拙於文筆、口才也不好,多次與人談及樓市之道也屢屢辭不達意、不得要領,固欲透過此平台分享書中的寶貴實戰經驗(筆者會修改不再適用之處),讓讀者們也能快捷方便地掌握香港樓市奧妙之處。

------------------------

《置業策略》作者自序

小時候,我住在很狹窄、骯髒的環境,成長過程當中,我不斷渴望可以住進舒適的房子裡,那是我人生中一個很大的心願。

長大之後,我出來社會做事,本來以後可以順順利利達成願望,因為我已經有了賺錢的能力,很不幸,我發覺自己的賺錢能力,距離可以買樓自住的現實很遠,因為樓價與我的收入形成一個很不協調的比例,而且樓宇升值的速度,遠超過我收入增加的速度。

現實教育了我:要買樓,必須運用智謀。
[筆者:今天的香港沒有經濟起飛,收入增長低,比往昔更需要多動腦筋才能上流。]

從八六年我買進第一層樓開始,買樓一直帶給我好運。雖然我未有因此而成為鉅富,但以往我的願望不但能達到了,而且還幫助我度過很多財務難關、失業、結婚、生子,全部平安「著陸」,而且舒舒服服。

我不是一個地產專家,更不是地產大亨;我不富有,但我也不貧窮。作個譬喻,我並不是一個懂得替人醫病的醫生,但我卻懂得治癒自己。我治癒自己無樓可住的症狀,並且從此健康生活。

我曾把自己的經驗和心得,與很多朋友討論,由此令到他們得到靈感,由無樓一族變成有樓一族。其中更有好些朋友,因為得到我的啟發,由身無長物成為了富人--擁有十數層樓。

一個香港人,不但該把買樓放入自我財務架構中一個重要位置,而且更該視它為一個學習社會遊戲規則的過程和機會。

一個懂得如何買樓的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在學習置業策略的過程,會令你有若脫胎換骨,我自己便是。
[筆者:買樓不是惟一出路,但是不跟遊戲規則玩的人,就請閣下自理。]

願讀者有所得益。

(有興趣一口氣讀畢全書的讀者,可以前往香港中央圖書館的參考書籍樓層尋找,書名是《置業策略》,作者麥成輝。此書不能借出,只能在館內閱讀。)

留言

  1. 謝謝。我會去睇下

    回覆刪除
  2. 有人分享PDF版本哈哈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啊,不過書中部分章節在今天的社會頗難接受,太勢利的想法我唔buy 也不會quote了,哈哈哈。

      刪除
  3. 多謝R兄分享神書~今個周末我可以去圖書館打書釘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Ryan兄真勤力,看畢也不妨分享一下。記得細細咀嚼才能領悟。

      刪除
  4. 「此書不能借出,只能在館內閱讀。」這讓神書顯得更神了!很想現在就去中央圖書館拜讀一下,但經 R兄文章一出,星期六應該會有很多 Blog 友排隊拜讀 :P

    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有錢的解決辦法就是「賺錢」,不斷的燃燒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去在老鼠圈裏追逐,殊不知他們不醒覺還有下一步就是用錢「買優質資產」,讓錢來生錢,讓購買力能穿越時空的保值。其實中學經濟學一早也有教,經濟生產要素有四:資本、土地、勞動力、企業精神;分別得到的回報就是利息、租金、工資和利潤。前兩者基本上自己會生錢,後兩者要不斷付出血汗。不累積資本和土地(包括專利權等經濟土地),手停口停是必然的事。

    上述就是我買樓的時候領悟到的「社會遊戲規則的過程和機會」,當然現在還在不斷努力學習中 :)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福祿壽兄留言,如果真的有讀者排隊去看,即表示有機會幫到人,那可不錯啊!此書真的不易找到,當年我去了三次圖書館才有幸碰到。

      你的分享很實在,「錢搵錢」的棏念其實無論哪個年代都有人提出過,但在「炒根深種」的香港,大部分人只懂用時間搵錢,單靠收入就不用說,所謂「錢搵錢」也只是炒作搵快錢,仍然需要keep住付出大量時間和effort去維持。

      最諷刺的是,香港每年有多少人從商科或經濟學畢業,當中又有多少人真有慧根學以致用?恐怕百中無一呢。

      刪除
    2. 一口氣把神書讀完,有以下感想:

      1. 相信是每一位讀者的感覺:相逢恨晚……!

      2. 作者的「首期第二計」兼職,說明 97 前努力工作賺多份糧還是一種「選擇」,經 97 一役後香港變成 OT 之都,超時工作是奉旨,要用勞動力謀另一條財路更難,理財投資顯得更重要。

      3. 1991年買樓策略已有一拆二、阿米巴分裂法,不知當時這已算是前衛思想,還只是這「技巧」近 30 年來也沒有改變過?

      4. 作者多次強調要「設法認識錢」,甚至從錢中學習,成為超人和智者… 我覺得未認識錢者,肯定會覺得作者講的很市儈;然而於認識錢者而言?「大概… 這是常識吧。」

      5. 有第一條保險線的威力可以很大。不只是財務風險管理上,甚至能讓人重拾自信,變得積極。我認為這是真的,至少我親身經歷告訴我如此。

      6. 以作者 Street Smart 在 1991年提出要計 Personal Net Worth,雖然當時沒有「財務自由」、「被動收入」的詞彙,但其概念已經蘊含其中,非常厲害和前衛。

      7. 最後要指出,在香港要成為小富,30年前和後的遊戲規則一直無變過。書中除了 specific to 97 問題的章節外,絕大部份的概念和策略到今日仍然適用。

      刪除
    3. 謝謝福兄的閱後感,我也逐一談談我的觀點:

      1. 這絕對是毋容置疑的。小弟在2011年上車,當年狠下決定多少有點幸運成份,後來2013年找到此書,閱畢後第一個想法就是「相逢恨晚」!

      2. 現在的人就算唔洗OT、有時間都去旅行食好西啦,點可能做兼職呢?其實理財投資和吃喝玩樂都是基於一個「懶」字,只係即時懶定係將來懶咁解。

      3. 作者的思想算是很前衞,比富爸爸系列還要早了六年誕生!說穿了其實就是「有土斯有財 + 複利效應 + 安全槓桿」,但能領略者又有幾人?

      4. 作者的寫作手法顯得非常市儈,但又的確是現實...尤其適用於香港。

      5. 同意,「保險線」有一點「修身齊家」或是Hierarchy of Needs的意味。

      6. 作者的經歷和理論絕大部分建基於樓價持續暴漲上,這一點與現今低息環境有很大差別。現在大家都知道追求長期價格上漲而不理現金流並非上策,這一點必須予以糾正。不過其實從保安員親戚那一章,作者建議分租房間也隱隱地帶出了現金流不足的危機。

      7. 我在想,那條97的界線,是否又移後了50年呢...?

      刪除
  5. 香港人睇地產書,多數只識搵諗Sir~多謝Rx10兄的推介!

    回覆刪除
    回覆
    1. 以前有脫X海,不過都係講factual 嘢多,好少人寫樓市可以open your mind!

      刪除
    2. 脫 X 海的書和 Blog 我當年也有讀,但同意啟發性沒有神書般強,似是「工具」書而神書該屬「勵志」書。我相信如果我當年讀的是神書的話,便不會出現 09年看了樓沒有買的憾事…

      刪除
    3. 我有時也會這樣想...不過筆者天資愚笨,有些事可能真係要經歷一下再看書才能融會貫通。

      刪除
  6. R兄,謝謝分享,好好學習置業策略!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客氣,學習之餘能思考再分享更有得著!

      刪除
  7. 福兄咁快睇晒本書, 勁!!!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三月流水賬 (2023)

十月流水賬 (2022)

港樓 1997 vs. 2022

四月流水賬 (2023)

二月流水賬 (2023)

八月流水賬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