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8的文章

唔食「細米」

圖片
萬眾期待、首隻同股不同權的 IPO 終於橫空降世,小米是也。雖然香港打著保護小股民的旗號(是笑話、廢話、還是謊話?),落後外國多年才施施然讓同股不同權放行,但也算港股近年難得一見的盛事,相信不少人都會趁墟參與一下。 友人說小米是具概念的互聯網公司,加上未來仍有很多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股要圈錢,以陰謀論觀之就不可能讓它失色,所以打算認購。 筆者就絕對不考慮。原因很簡單:值搏率和潛在回報不足。 值搏率是很 judgmental 的,覺得不足的理由並非驚世發現,只是路人皆見的事實,但已足夠讓筆者決斷地說不。 第一,市底差。市底差即投資者參與度低、接貨者少、超額少、冇人搶貨。 IPO最重要是炒供求,冇人玩即係死得。 第二,趕上市。市況咁差,估值不斷被壓價,為何仍堅持在此刻上市? 不禁令人生疑,值搏率大減。 第三,外資券商全軍覆沒。有傳是出價太低,以致只有進取的中資券商入圍。 Underwriter 都唔玩,令人信心大減,先不談賺錢,這一點令筆者覺得保底都成問題。 潛在回報方面,小米集資金額大,派貨不會少,超額不會多。此外,小米令人產生遐想的概念不多,這種 IPO 在理想市況下,首日也只有一兩成升幅,何況是現在。 若從投資角度睇,就更令人卻步。小米盈利能力低,前路不明,無人知道它未來的發展方向。小米既沒有 AAPL 那種橫掃全球用家兼極高margin的硬件,也沒有 NVDA 式令人無限憧憬的爆發性,更沒有 FANG 的軟件(或者有而未見其利)。 即使有,看看 FB 和 BABA 上市後的表現,便明白為何這種 IPO 不是我的茶。 如果只係得陰謀論一個理由,筆者寧可留待上市後慢慢尋底再尋寶,也不會考慮玩一個供過於求的遊戲。

無病呻吟

圖片
有一句話筆者很喜歡:「你永遠不能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不知出處在哪。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你喜歡打工,他喜歡創業,我喜歡Hea富,大家都有自己的路,沒有對錯之分,亦無需要向任何人交代(家人除外)。然而, 若選了X,就不要期望會得到Y的成果; 若乜都唔做,就唔好期望良性改變會自動出現。 話說昨天筆者的朋友圈中傳來一則新聞,指紀律部隊退休年齡可延至60歲。 (A/B = 朋友,C = 筆者) A: 梗係唔延啦,55歲退休都覺得耐 B: 好多人都係hea住返工 A: Hea住返都係浪費生命,每日困係 office 7,8個鐘 B: 而家我都覺得浪費時間生命,但係唔返工可以點 C: 咁你咁多年來都覺得返工浪費,但又乜都唔做,唔通你認為solution會自己出現 B: 所以咪返工囉 C: 返工 = 浪費生命 => Solution = 返工,Goodest logic B: 這是懶人的解決方法 大佬B,你知唔知自己up緊乜嘢? 點解可以跳step跳成咁?我真係跟唔到。 筆者認真地思考良久、絞盡腦汁後終於推斷出問題出在哪裡: 返工 = 浪費生命 ==== (我唔想諗) ====> Solution = 返工 加入一條萬能key,無論後面的等式是甚麼都可以,這真是完美的邏輯? ************************************ 讀者可能覺得只是筆者太執著而已,也許朋友B只是廢up回應吧? 或者讓筆者倒敍一下,大家返到九年前... 朋友B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公用事業公司從事專業工作,一年後收入比筆者遲一年起步還要高50%,之後轉過一次工到半公營大公司工作,收入雖然沒有大升但每年穩步增加。最近加入政府,仍從事專業職系,年薪約80萬,個人積蓄有200多萬。30歲仔,條件還算不錯吧? 對,絕對是好仔一條。但是他的視野和觀察力出了很大問題,而不自知。 他總是絮絮不休地抱怨工作環境、家庭問題、社會不公,說了很多Exit options但從來不執行,屢屢不敢下決定就索性以「等」字訣待之。他看到很多問題,卻看不到任何機會。 他投訴每一份工作無聊、程序垃圾、上司無能、管理層肥上瘦下超賤、行業前景灰暗,但卻看不到公司的股價節節上升。工作無聊而待遇不公,但又不想make ef

《出走大洋路》系列 - 學歷與工作經驗

圖片
上回提到英語測試水平已通過,成功first take獲得Proficient水平認可,並且展開下一步-蒐集學歷、專業資格、指定格式的工作經驗證明並提交予指定評核機構作技術評核,需時8-10星期。評核機構需要的資料(文件)範圍很廣,包括: (1) 背景資料(護照、個人CV) (2) 小學、中學的年期及其考獲最高的資歷 (3) 專上教育的詳細資料、入學要求及畢業條件等(畢業證書、Transcript) (4) 專業資格的資料(證書、Transcript) (5) 每一份工作的詳細資料、直屬上司及其聯絡資料、工作內容等(指定格式並由公司發出的工作證明/指定格式的法定聲明、出糧紀錄、JD、僱傭合約、公司信等,越多越好) 另外,要獲得入場門檻,有幾個基本條件必需符合,否則連技術評核費用也可以省下。提名專業工種的移民要求一般可總括如下: (1) 所持學歷等於或相當於澳紐資歷架構第7-10級,即學士、榮譽學士、碩士或博士; (2) 學歷所屬範疇需與提名職業的具高度相關性(highly relevant); (3) 過去五年間,最少具一年工作經驗所屬範疇與提名職業具高度相關性; (4) 僅計算過去十年的工作經驗; (5) 僅計算qualifying period後的工作經驗。 起初筆者以為這些要求都很容易符合,其中(1) 絕對符合,(2) 個人認為符合,(3) 絕對符合,(4) 絕對符合,(5) 5 - 7.99年經驗的分數一樣,discount少少又如何。 然而,當筆者再細看所屬的提名職業的相關描述,卻發現一個令人很沮喪的特定要求: 此職業要求學位的major in X,X學位包括blablabla內容。 不幸地,筆者的學位卻是Y,而且基礎課程主要內容跟X幾乎一點關係都沒有,勉強說有關的只是寥寥幾個X-related courses(是筆者當年夾硬報多些學分得來的),但佔總學分不到15%...... 該描述也很籠統地提到一種特例: 若學位是major in A or B,而工作經驗具高度相關性,則可case-by-case考慮。 同樣地,筆者的學位也不是A或B,而且相關性更低,因筆者讀的是商學院,而A或B都是理學院的學位。如此看來,似乎A或B已是唯二認可的例外,這是否表示筆者是否一點機會都沒有? 筆者當然

準備中

圖片
(內子作品,攝於挪威,2018年5月) 眨眼間已到了六月,2018年至今市場都是無風起浪,時而受貿易戰影響、時而受特金會主宰,加息彷彿已經被大家拋諸腦後。美元、油價、股債都是在上上落落的狀態,卻只是有上有落而非一放絕塵。 除了科技股最近浴火重生外,今年一支獨秀的就只有本港樓市,不論一手二手市況皆勢如破竹,完全不理環球金融狀況(反而幾襯本地經濟情況)且極大幅超出筆者的預期, 最近兩個月甚至連各大極淡或痛恨物業投資的門派都舉哂白旗 ,或以酸葡言論對之、或以迴避姿態處之。 是否殆矣? 能知三日事,富貴萬千年。 天天預測遊戲還是留給上一代財演或這一代KOL和他們的信徒盡興好了。 生活回顧 筆者最近消失了好一陣子,有追蹤 Facebook專頁 的讀者應該知道筆者又偷懶去了旅行。這次的目的地是北歐,主力遊覽挪威的峽灣(Fjord)。大自然風光當然美得不得了,嚴重的日長夜短(每天15-16小時日照)和持續陽光普照(15天中有13天萬里無雲)令不甚喜歡攝影的筆者都拍了不少照片,但是挑來挑去都不太合意,箇中的原因是無論怎樣都比不上實景看的萬分之一(技術太差?),例如實際的藍天就比相片中的藍天藍很多很多。不管如何,筆者獻醜貼些,希望對得住部相機:  (筆者最喜歡這張) 另外, 爆肺 早已完全康復,卻一直因生活工作兩忙和壓力(即係賴皮)原因仍未重拾去年末的 運動大計 ,六月一定要重新上路了! 移民大計方面,請各位繼續追看《出走大洋路》系列。 關於投資市場 旅行前很多網友問,筆者是否真的如上月初寫的《 等.食 》,坐著齋等? 我很疑惑,因我以為說得很白。 重點不是「等食」,而是「等」和「食」。 美國加息一直進行中,早已令美國國債走軟,筆者一直認為下一批受害者是投資級別債券,然後才到高息債券,當中又以年期較長的債券受壓較嚴重。REIT類收息資產雖然沒有大幅下挫,但仍相當弱勢(隨香港零售業反彈的除外)。筆者很期待掃貨的時機,尤其是領展,惟受制於物業融資安排的資金需求,所以 筆者暫時仍以防守為上,以短債為糧,以守「待」攻 ,就好似佢一樣: 年初重手增持的短債於五月尾到期,期內一直賺取約7%回報(未計槓桿及利息),回收的資金暫不作任何長遠投資,統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