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8的文章

收爐 (2018)

圖片
充滿動盪的2018年即將過去。 市況回顧 隨著股市因初小股災和貿易戰的陰霾而持續不振,物業市場在連年上升後,終於在第三季見了短期頂。這一浪真是非同小可,中原指數和差管署指數從2016年4月起累積上升超過45%,細價樓實際市價(撇除極端成交)平均升了50-60%。與上幾次升浪不同的是,這一次連中價樓(1000萬左右)也跟上了,一般升幅達40-50%,相對上其銀碼顯得十分誇張。 不過,當第三季登頂後,「 升得多跌得多 」的效應又浮現了。新界各區的上車盤一口氣從500-600萬的頂峯劈下來,儘管二手交投接近冰封,因此真正低價成交也不多,惟幅度達100萬以上者,並不罕見。相對上, 筆者觀察到中價樓和大價樓幾乎聞風不動,有極少地區更仍在破頂中。 估價方面,第四季起初僅微調,但踏入12月後大幅向下,反映銀行上半年爆數情況嚴重,淡市利用估價下雨收傘,亦非不能理解。估計此惡劣情況在一月會開始改善。 流動資產方面,大部分資產價格在年初登頂後便無以為繼,包括部分筆者持有的REITs,最大跌幅介乎於5-15%之間,惟領展下跌後又已再創高峯,不禁令筆者捶足頓胸、懊悔不已。 港股在年中已見反彈乏力,到10月更全面崩潰;美股年中再破頂後,近期回落比港股更甚,個別科技股從高位回調一半,龍頭股跌30%也是稀鬆平常。 具防守性的股息增長股成了全年大贏家,當中表表者有1883, 2588, 6823, 270, 659等。 美股不振亦令債券和定息證券受牽連,10月開始下跌,部分行業在12月可謂一瀉千里,有些沒有到期日的定息證券跌幅比股市更勁,例如 CTBB 和 SSW PRH,一個月已跌了20%,息率已達十厘,但同時也有不動如山的,例如 C-PRN, GLOG PRA, ISF 等。有到期日的債券情況好一點,中短期債券跌幅約等於「尚餘到期年份 x 1.5%」。 投資組合和操作 以資產升值幅度來看,2018年是「來回天堂又折返人間」一年。年中淨資產曾較2017年底上升40%,其後物業估價回落加上筆者為淡市作額外撥備, 截至12月28日,本年度淨資產(NAV)上升22%   截至12月31日,本年度淨資產(NAV)上升23.8% ,當中12.5%來自儲蓄,10.3%來自物業賬面升值,-7.2%來自額外印花稅(SSD)撥備,5.0%來自投機收入(包括 電能一役 ),

《出走大洋路》系列 - 未雨綢繆

圖片
3. 未雨綢繆 讀者或許仍有印象,澳洲移民局在七月下旬忽然 打破每月邀請兩次 Visa 189 申請的慣例 ,並定於每月十一日發出邀請,當時還令「被動式放棄」申請 Visa 190 (Queensland) 的筆者摔了一交,恰巧遇上付款系統故障才救了筆者一命。當時只道 Visa 189 的配額稍為放寬,並沒料到八月起會大幅增加。 到了八月十一日,筆者收到了 Visa 189 的邀請(發出邀請達2500個),但早前已經遞交了 Visa 190 (Queensland) 的申請,這當真令筆者哭笑不得!半個月後, 筆者又收到了 Visa 190 (New South Wales) 的邀請 ,只剩下經常被指黑箱作業的 Visa 190 (Victoria) 尚未對筆者發出邀請。 應快則慢、應慢則快,實實在在是筆者申請移民的寫照。 雖然筆者表面上已通過了健康核查和成功更換了 IMMI Account 內的護照資料,但是一天未見 Visa Approval,仍有機會陰溝裡翻船。一旦不幸地 Visa 190 申請失敗,其餘的邀請便成了筆者的救生艇。 筆者依稀記得早前瀏覽移民資訊時,曾見 移民局網頁有一個寫得很模糊的要求,內容大致上是說 EOI 內的護照資料需與 Visa Application 一致,否則有權不批出申請 。雖然網頁並沒有詳述為何有此要求,網絡上也沒見有人因此不被批出申請(除了香港人,有兩本護照還想移民的人恐怕很難找吧?),但是為免橫生枝節壞了大事,還是有必要做點未雨綢繆的工夫。 當收到邀請後,申請者只有60天時間遞交申請,逾時不候。然而,若要確定 Visa 190 (Queensland) 申請失敗,那最起碼都要等三至六個月,即最早也要十一月或十二月才有端倪,到時筆者的 Visa 189 邀請早就逾期了。換句話說,若要確保 Visa 190 申請失敗後極速獲邀申請 Visa 189,則應該每月遞交一個 EOI。 於是筆者坐言起行,馬上以 BNO 申請了一個 Visa 189 的 EOI,那時還只是九月初。由於筆者分數不高,即使配額大增,九月受邀的機會仍然很微,多數十月還未等到,但這不打緊,遲來一點更好。 到了十月十日,早前收到的 Visa 189 邀請終於到期了。翌日,更令人意外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次用「哭笑不得」或「啼笑皆非」已無

短債的威力

圖片
很久沒有談債券。 今年以來,在股市大跌、美國加息、中國收水、環球經濟陰霾下,不同類型的債券的 價格 均出現下跌,其中美國國債直接受加息影響下跌,高收益債則較受股市影響(見 風中兄鴻文 ),但兩者的回調尚算輕微,近月較短年期的高收益債一般跌幅在3%以內(公司或行業不景氣的除外),相比股市更大幅跑贏。 真正受到創傷的,是較長年期債券,以及部分亞洲債券,平均跌幅在10%以上,有個別問題的債券甚至跌了25%。 年初筆者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寫了一篇文,名為《 對中長期債券的恐懼 》,旨在道出中長期債券(四年以上)面對加息的環境可能出現 「賺頭蝕尾」 或/及 「價息兩虧」 的情況。我當時很明確地指出,「我覺得大家太小看美國的加息能力了」。 為甚麼恐懼都不夠,還要戰戰兢兢呢? 話說寫那篇文之前,投資債券資歷較淺的筆者曾與不少利用私人銀行大量投資債券的朋友激辯。大部分「大孖沙」(筆者實力太弱、資歷太淺,他們的財力和經驗於我而言相當於「大孖沙」)都反對筆者的看法,認為即使息差(spread)因加息而收窄中,中長期債券仍然值得買進,因為買債目的是持有到期賺息。 這點筆者同意, 我的看法是當時無必要動用槓桿去買入中長期債券,因為有顯著的機會「賺頭蝕尾」。 一名年初大舉買入亞洲債券的朋友指出,因為他肯定不會「賺頭蝕尾」,更不會「價息兩虧」。他甚至說,寧願犧牲息差,也不就債券評級妥協。 筆者當然不同意,但也沒辦法阻止,只好自己 減少槓桿 、減持中長期債券, 甚至只持有非常短期的債券 ,以便隨時轉身射個三分波。 結果年中發生甚麼事? 貿易戰越演越烈,國內資金鏈斷裂甚至燒埋國企債券,房企搶錢搶到 Yield to Maturity 較年初上升一倍也在所不惜,而且新債早發早著,越遲發越貴。比較優質的房地產公司已經由一月的不到四厘發債,到現在要用九厘圈錢;較進取的 YTM 由五、六厘升到十三厘也司空見慣。 YTM 上升七厘是甚麼概念? 一條一年期的債券,YTM 上升七厘大概等於債價下跌6.5%。 但若這是條五年期的債券,YTM 上升七厘便等於債價下跌25%了! 以下是實例證明,同一間公司的同質素債券,兩年期和四年期的分別: (這是兩年期)   (這是四年期) 與此同時,過去一年美國加息共一厘,借貸成本也上升了0.5

《出走大洋路》系列 - 原有國籍的影響

圖片
2. 主要護照 (Critical Passport) 雖然原則上申請者的護照不應影響申請過程的複雜性和所需時間,然而一直以來也有人指出, 來自大中華地區(包括中國內地、香港、台灣)的申請的確不如其他地區(主要是印度和歐洲)般順利。 一說這是因為來自中國內地的申請量太多,影響了進度,而且中國內地的申請者一般而言成功率較低(不知是因為文件真確性還是程序搞錯了?),如果不在暗地裡為不同國家或地區設定配額,海量的申請對其他國家或地區或會不公平。而香港當然是因為被視為與中國內地為同一地區而受無妄之災。 另一說是因為過去一段時間有不少嚴重罪行與香港、台灣和中國內地的移民有關,其中以跨境運毒和違反移民條件為主。 此外,亦有人指出持不同護照的人的申請 Visa 進度不會有明顯分別,但是若干年後申請 Citizenship 時則會有莫大分別。年初, 澳洲有傳媒報導 了一宗真人真事,當中涉及申請 Citizenship 的懷疑歧視情況。 個案中的家庭,丈夫和女兒為英籍港人(British Citizen),而 太太則持香港特區護照 。在澳洲居住超過五年後,去年初全家一起申請入籍澳洲,通過公民入籍測試後很快便獲批公民申請,但之後一早沒有收到公民入籍儀式的正式邀請,直到本年初他們決定分拆入籍申請, 其後丈夫和女兒很快便完成了入籍程序,成為澳洲公民,但太太等於超過一年仍然沒有任何進度。 丈夫指出,他們一家人所有條件都一樣,惟一分別便是原有國籍,因此 只能推斷出原有國籍乃影響入籍申請的重要因素 。更吊詭的是,報導出街後,個案中的太太過了不足兩個月便完成了入籍程序。 回到筆者的個案,筆者在香港回歸前出生,固然擁有不具英國居留權的偽英籍護照 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即 BNO,但在十多年前到期後已沒有再續期,成年以來筆者一直都是用特區護照入境其他國家。當得悉這宗報導後,筆者不敢怠慢,重新申請 BNO 以求入籍時可以使用偽英籍蒙混過關。 即使不被當成英籍,起碼也與中國籍完全切割,確保不會被拖累。 由於 BNO 申請需時,澳洲 Visa 申請亦然,況且入籍也不是一時三刻的事,故在寄出 BNO 申請表格前(註:在網上填表申請 BNO 及付款後,仍需簽妥 Countersignature Form 連同已過期護照寄回英國,申請才會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