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9的文章

在懷疑中前進

圖片
去年金融市場經歷幾輪小動盪後,暫時市況看似回穩。回頭一看, 十月 和 十二月 兩次急跌,可能牛市調整已完成,可能熊市仍在中段。也可能一隻小熊已經見底。 市場可預測性很低,市場波動的時間和幅度往往也是出人意表。 有誰想過港股差不多九個月的下挫,指數才跌25%那麼少?心水清的讀者知道,看指數已經沒有意思。那十幾隻大Size炒股,早已跌至四腳朝天,尤其是藍籌新貴,反高潮百發百中。 自知不懂炒股票,只能從股息增長股中尋寶,可恨的是「好嘢」不但早已觸底,更加破頂連連。Winner takes all,果真例不虛發。 由於不懂,惟有在 Winners 當中隨便買些。 明明應該果斷加注「那黐線的 REIT」,卻忍不住有了立場。筆者認為零售寒冬並無想像的冷,過去一年半載旺區又回到了人山人海的日子,僅有的商場似乎較街舖更加受惠。 實實在在的感受,我相信早晚也會反映在基金分派上。 老老實實,筆者仍然很想重回黐線的懷抱。望住那倉底的利潤,哭笑不得。這暫時仍是一個遺憾,但隨著財務安排已經九九十十,我已找不到藉口再退縮了。 中長期固定收益證券急挫後,反彈了很多,但未能收復失地,which is perfect。那人所共知的永續浮息貨,不知是否因加息急降溫,居然徐徐向下,吸引力大增。對利率非常敏感的永續證券來說,浮息明明是個接近完美的對沖,刻下竟成了壞消息。 (可能筆者錯過了甚麼新聞?煩請讀者指出。) 最近某證券行開放了亞洲債券的交易平台,竟然無需 Professional Investor 認證,真有趣。Minimum ticket size US$100-200k,不算甚麼門檻, 但是交投極少,筆者放了一兩星期的 Order 也無法完成 。另外,Margin requirement 太高了,與私人銀行無得比。 物業市場回暖,什麼小陽春、大陽春,新盤大賣、二手回勇,AA們興奮到不得了。無論大中細價樓,都跌了100萬左右便回升。 想上車的人動手吧,新年之後要不牛皮、要不暴升...明明有需要,何必包拗頸? 買得起400萬的單位時不買,然後兩三年後用600萬買入同一個單位,這種情況屢見不鮮。2013年回調見過,2015-16年回調也見過。 2018-19年回調後,歷史會一再重覆嗎? 都係嗰句,鬼知

佢想跌到幾時 你想估到幾時

圖片
最近好多朋友、網友都問我這個問題。 有人問樓市,也有人問股市(明明筆者並不分析股市)。 我點會知?如果我有水晶球,我晨早有錢過 Jeff Bezos 啦。 我們經常想預測未來,想盡各種辦法去分析,希望找到正確操作方法,然後孤注一擲,祈求上天保佑。 但是, 未來本身就充滿不確定性,而充滿不確定性的事情就是無法有效地預測的。 人總是對預測成功抱有很大的期望,往往重覆犯錯。 為甚麼人類總是要做徒勞無功的事呢? 因為「預測成功」(賭啱邊)實在太誘人了。 因為下注前人只想著贏錢的歡樂,買六合彩總是開彩前最精采。 因為先找一個答案,然後跟著「砌」一個合理分析出來太容易了。 因為對未知的恐懼,所以要設法抓住救生圈,那怕救生圈是破的。 這是人類的結構性缺陷,是沒有辦法根除的。我們惟一可以做的,就是 了解自己的缺點,努力去克服它,設法不要讓它牽著自己的鼻子走。 不要做太多無謂的預測,也不要因眼前的波動而忽略長期的方向。 如何做到?問一問自己,長期的方向是建構在甚麼因素之上?這些因素有沒有結構性轉變?短期的波動是因為這種正面因素不再,還是純粹因為 Noise? 簡單地以物業市場作例子:低息環境有沒有改變?美國加息加到江郎才盡,是好事還是壞事?所謂「縮表」對多年來的貨幣供應洪流有沒有結構性影響?土地供求是否仍然失衡?「土地大便論」有沒有改變現狀?「689朝」的熟地用盡後,是否預示下一個十年港府的土地政策已然玩完? 人生匆匆幾十年,只要方向正確一兩次,就足以讓你一生富足、快樂。 法子《三隻小豬》 從前有三隻小豬,他們每星期也會參與村中的「抽波遊戲」。 抽波遊戲:在一個大布袋中,有很多波,當中有95%是紅波,5%是黑波,這資訊是公開的。無論抽出來的是紅還是黑,買中的賠率都是1賠2。 大豬的策略:一見到連續5局出紅波,就買黑波,心諗:「不會每次都紅波嘅!」之後黑波還沒出現,大豬就一直買黑波。輸死了。 二豬的策略:因為買了幾局紅波贏,就心諗:「大豬都傻嘅,這是機率問題,紅波機率高,梗係每局都買紅波啦!」但想身家增長快啲,就每局都把全部資金押上。結果出現了一次黑波,輸死了。 細豬的策略:也是每局都買紅,但細豬不心急,每局只押上十分之一的資金。結果細豬的身家隨著年月平穩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