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和管理槓桿

談到「孖展」,部分人會老生常談地說「借貸是雙面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小心駛得萬年船」等,另一些投資者則會聞之色變,大抵是因為每一次「大時代」來臨、潮漲潮退之際,類似「炒燶孖展家破人亡」等慘絕人寰消息都會不脛而走。「孖展」二字,早已被一系列極度負面的詞語綁架了

對筆者來說,這些都是廢話。提出問題人人也懂得,最難的往往是提出解決方法、管理好問題,並利用它去創造價值。

筆者絕對同意孖展是一個風險放大器,而且其風險與回報並不完全對等。簡單來說,孖展後上升會賺多了,但孖展後下跌卻不只是蝕多少,而是會Game Over。孖展不同按揭,下錯注是無得鬥長命等翻身。因此,無時無刻都要牢記著:絕對不能長期使用高孖展(e.g. 系統性風險是不能避開)、孖展是為了倍大可預見的回報(e.g. 現金回報)、使用孖展時應配合適當的投資工具(e.g. 避免依賴升值)、應儘量減低或分散不必要的風險(e.g. Multiple債券 + 股票)等。

說到底孖展只是一個工具,與其單純地懼怕它、或者絮絮不休地重覆警告,何不大方承認它旳存在價值,算清何時應利用它和應該用多少?

使用孖展時,筆者最常聽到的問題是「應該用幾大槓桿?」。

這是一個很難答的問題,因為根本不能用客觀方面去判斷。每個人投資的東西不同、風險承受能力不同、回報目標不同、風險分散的措施不同、後備方案也不同......試問甚麼Input都唔同,又如何能夠得出一套客觀的Output?

所以,設定「槓桿比率」並以系統化方式執行是自己的事,不可假手於人。

第一步:風險承受能力

假設最高槓桿比率是330%,如果你認為組合不會跌超過一半(或:不想跌一半便Game Over),便不應使用超過150%槓桿。

槓桿比率 = 資產 / 本金

一開始為:

150% = 150 / 100

下跌50%後變成:

(150 - 75) / (100 - 75) = 300%,仍未Game Over。

用同一條公式,如果初始槓桿比率是125%,能讓組合在跌70%時仍能生存。

第二步:買入的時間

雖然設定「槓桿比率」沒有客觀標準,但面對資產升跌之時,卻應奉行同一套方法、確保其一致性,否則應失去了系統化的意義。第一步所設定的槓桿比率,並沒有考慮在甚麼時候買入。是破頂買入,還是從頂部跌了20%?

正常人不會用孖展以破頂價買入,因為任何資產都有估值循環,就算年年增長如領展,總有機會在較合理的價格買入。當然也有愚蠢的例子

如果一件資產在破頂時,你能接受150%的槓桿,那表示在距離破頂20%時買入,你能夠承受更高的槓桿。假設破頂價是$100,

以破頂買入的槓桿比率:150% = 150 / 100

當資產下跌20%,即跌至$80,槓桿比率 = 120 / 70 = 171%

撇除心理狀況,這情況和你直接在資產跌至$80時以171%槓桿比率買入該資產,從當下的風險角度看,完全沒有分別。

第三步:好抵買時怎辦

千萬別誤會,筆者並非鼓勵你拿著現金慢慢等資產暴跌才入市。每一刻的等待都有成本,有可能能以低價買入,也有可能永遠都等不到「入市良機」。

筆者要強調的是系統的一致性。如果市場假設和資產質素沒有明顯的改變,就算資產跌至$50,你仍然應該相信一個事實:如果你當初願意以150%槓桿在$100買入它,你必須同時接受以300%槓桿在$50買入它。

如果你不能接受在300%槓桿在$50買入該資產,那麼你也不應該在$100以150%槓桿、或在$80以171%槓桿買入它,因為這幾個情況的槓桿風險都是一致的。你應該降低你買入的槓桿比率,以迎合你的風險胃納或重估該資產的波幅。

例如你當初只能接受以125%槓桿在$100買入該資產,那麼到$50時,你只需以167%槓桿買入該資產就可以了,絕對「不用訓身」。不過當跌到$30,你仍然要以300%槓桿買入它。

市場失效不常發生,但總會發生,問題是你能否判斷正確。股災是市場失效其中一種呈現方式,不過適合系統性槓桿的股權型投資不多,較佳的有公用股和房地產信託。較隱晦的例子如公司債市,由於到期時價格會回歸Par,市場失效難以價格大跌形式出現,反而會以新債發行利率越來越高來呈現,因此大眾較難察覺。「抵買貨」出現在這種波幅低、現金回報能預測的市場,利用高槓桿的機會就浮現了

刻下筆者實在找不到這樣的機會,惟有維持自己能承受的槓桿去持有優質的資產,一邊收息享受、一邊等待機會。防守力越來越強、資金越滾越大、機會來臨時也就越來越有把握去牢牢抓住。

留言

  1. 很多人都不懂得計算槓桿與補倉,這篇文幫了他們不少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風中兄,希望拋磚引玉。風中兄也不妨分享一下!

      刪除
    2. Rx10兄已講得好清楚,我無乜補充,何況暫時都未有心機繼續寫Blog。

      刪除
    3. Rx10兄,

      請問如果用槓桿買入的公司債券出現債務違約,有關債券的資產價格是否會即時變零而需要即時補倉?

      槓桿資金提供者 (例如: IB) 在強制出價客戶其它資產前,一般會給多少時間客戶補倉?

      謝謝。

      刪除
    4. Thanks 風中兄,很高興見到你有新的文章。

      Reactor兄,抱歉去了旅行未有回覆。以我所知,IB是以市價去計算倉值,如果債券跌了七成,就等於Net Liquidation Value跌了七成(假設只有該債券)。如果違約,我相信是當跌了十成(我未試過,但我會保守地當係咁)。

      IB的官方答覆是有權即時liquidate asset,實際上未試過。保守計,都係當會即時liquidate吧。何必去到咁盡。

      刪除
  2. 知識可以學習,技巧可以複製。可是永遠最難的,是心態。 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同意喜爸爸兄,可惜大部分人都係不用腦袋,只想抄抄抄。

      刪除
  3. Murciélago 兄, 這篇文太強了! 謝!

    回覆刪除
  4. Thanks for the insight !

    回覆刪除
  5. 或者因為睇得人地話開三倍買債基之類的報道多,所以覺得自己開兩倍唔算過份。咁一個浪殺埋黎只係蝕而家呢個數已經算交少左學費了。

    借低息貨幣再死多五成。借得俾你的都係避風塘,出面有咩冬瓜豆腐一定狂升結果就係避險能力再減一半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前輩教落,災難當前就算槓桿比率130%都有得震無得訓,腰斬式下跌時會驚到佢唔斬你你先投降...

      可惜我無聽前輩話,而家知錯已經太遲了。

      刪除
  6. 好強的文章, 經得起時間考驗

    特別是這段:
    "如果你不能接受在300%槓桿在$50買入該資產,那麼你也不應該在$100以150%槓桿、或在$80以171%槓桿買入它,因為這幾個情況的槓桿風險都是一致的。你應該降低你買入的槓桿比率,以迎合你的風險胃納或重估該資產的波幅。"

    回覆刪除
  7. 想請教, IB 度, NLV - Maintenance Margin (MM) = Excess Liquidity (EL).
    咁 EL 細果零要迫平倉, 對嗎?
    那麼, margin ratio (MR) 跟 EL 又有可關係?
    因為 MR 只係影响你可以買多少貨, 在跌市時, 好像是NLV 跌而令EL跌, 當然跌市時MR 會升但關鍵是EL跌. MM在跌市時若沒有買賣應該是不變. 不知我這些說法是否正確?

    回覆刪除
    回覆
    1. EL 跌穿零,IB 會開始平倉你的資產,但不會一次過平哂,會逐啲逐啲賣。

      MM 在價格下跌時也會跟隨下跌,除非 IB 將該資產的 margin ratio 提高並抵銷了價格下跌。

      刪除
    2. 謝謝回覆.
      我發現IB是會先停止你的買入訂單, 當你的"Current Available Fund" 是零或負的時候.
      然後MM還是正的, 不過若持倉再下跌, MM便可能零, 出現你上面說的情況.

      難控制的是NVL 會因應市況有大改變.

      刪除
    3. 不要將自己處於有機會迫到絕境的位置吧!

      刪除
    4. 至理名言, 小弟受教!

      刪除
  8. 實在獲益良多,多謝分享!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澳洲稅務入門 (2) - 稅務居民的稅制

九月流水賬 (2023)

四月流水賬 (2023)

八月流水賬 (2023)

五月流水賬 (2023)

六月流水賬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