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果」

戰戰競競地訂了機後,我每天都留意著網上的回收價。 那時候蘋果專門店還未進駐香港,回收價的資訊也遠遠沒有現時般發達,甚至連相關的網頁或Blogger都尚未出現。所謂回收價,都是先達的手機舖或水貨商人在某大論壇上貼出,並留下電話聯絡。有時候甚至連價格都沒有,需要逐一致電查詢。 在等待運送的期間,回收價縱然有點波動,但一直持續地高於零售價15-20%。 究竟是甚麽原因導致這個溢價持續存在? 這問題一直在我心中縈繞。 如果是因為「早買早享受」的溢價,應該在面世後一兩個月便消失殆盡。 抑或只是如同事所說,純粹供不應求? 後來我們都知道了,需求主要來自大陸,但當時外行人卻仍在摸索中。先想到的,便是投機贏家。 而且,除此以外, 還有更多的因素令價格能夠維持,甚至變成「投機」門檻的一部分,而大眾根本不屑去明白。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