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懷疑中前進

去年金融市場經歷幾輪小動盪後,暫時市況看似回穩。回頭一看, 十月 和 十二月 兩次急跌,可能牛市調整已完成,可能熊市仍在中段。也可能一隻小熊已經見底。 市場可預測性很低,市場波動的時間和幅度往往也是出人意表。 有誰想過港股差不多九個月的下挫,指數才跌25%那麼少?心水清的讀者知道,看指數已經沒有意思。那十幾隻大Size炒股,早已跌至四腳朝天,尤其是藍籌新貴,反高潮百發百中。 自知不懂炒股票,只能從股息增長股中尋寶,可恨的是「好嘢」不但早已觸底,更加破頂連連。Winner takes all,果真例不虛發。 由於不懂,惟有在 Winners 當中隨便買些。 明明應該果斷加注「那黐線的 REIT」,卻忍不住有了立場。筆者認為零售寒冬並無想像的冷,過去一年半載旺區又回到了人山人海的日子,僅有的商場似乎較街舖更加受惠。 實實在在的感受,我相信早晚也會反映在基金分派上。 老老實實,筆者仍然很想重回黐線的懷抱。望住那倉底的利潤,哭笑不得。這暫時仍是一個遺憾,但隨著財務安排已經九九十十,我已找不到藉口再退縮了。 中長期固定收益證券急挫後,反彈了很多,但未能收復失地,which is perfect。那人所共知的永續浮息貨,不知是否因加息急降溫,居然徐徐向下,吸引力大增。對利率非常敏感的永續證券來說,浮息明明是個接近完美的對沖,刻下竟成了壞消息。 (可能筆者錯過了甚麼新聞?煩請讀者指出。) 最近某證券行開放了亞洲債券的交易平台,竟然無需 Professional Investor 認證,真有趣。Minimum ticket size US$100-200k,不算甚麼門檻, 但是交投極少,筆者放了一兩星期的 Order 也無法完成 。另外,Margin requirement 太高了,與私人銀行無得比。 物業市場回暖,什麼小陽春、大陽春,新盤大賣、二手回勇,AA們興奮到不得了。無論大中細價樓,都跌了100萬左右便回升。 想上車的人動手吧,新年之後要不牛皮、要不暴升...明明有需要,何必包拗頸? 買得起400萬的單位時不買,然後兩三年後用600萬買入同一個單位,這種情況屢見不鮮。2013年回調見過,2015-16年回調也見過。 2018-19年回調後,歷史會一再重覆嗎? 都係嗰句,鬼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