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

收爐 (2020)

圖片
世界變了樣 去年,筆者說 2019 年可謂有記憶以來最難過的一年。 誰料一場武肺,將世界徹底顛覆。沒有最難過、只有更難過。 幾個星期內,多少傳統巨企的股票變成燙手山芋,多少既得利益行業頓成燒錢機器。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來儲下的名氣、顧客的忠誠,在無盡疫情下已變得一文不值。什麼收息股、REIT、地產、受疫情影響的股票,誰持貨、誰中伏。 另一邊廂,疫情引爆了本來已經強勢的「新經濟革命」,科技、支付、電動車、光伏、生科、雲、醫療等各個不理蝕錢還是大賺的行業,估值隨聯儲局無限放水而無限上升。美國的新股市場,幾乎每週都在放煙花。 在香港, 國安法一錘定音後,政治活動全面消失。在說句口號便能顛覆國家的時代,還談什麼意識型態呢,香港從來都是用來賺錢的地方,認命吧。 香港疫情反覆,對基層可謂雪上加霜,對中高收入及持資產的人士卻無甚打擊。經濟不好、人口膨漲也受移民影響(雖然實際行動者仍屬極少數),但樓市並未受明顯影響,皆因銀紙又大幅貶值。換個角度看, 疫情後世界的銀紙最少貶值兩成,樓價沒有寸進已經等於跌了。 「別忘記,2019年本應是健康調整後的上升年份,升勢只是受政治風波影響暫遭煞停。在環球低息放水持續甚至加劇、加上土地及房屋供應斷崖已是人所共知的情況下,作為實物資產之首的樓價焉有不升之理?」 由於疫情突襲,去年的看法沒有實現。然而,基本因素並無改變,而供不應求又累積了一年,疫情要解決也只是時間問題。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投資組合及操作 今年投資情況特殊,退休碰上武肺 crossover 收息變收皮,投資結果當然是一塌糊塗。具體操作已經重覆多次,檢討亦已檢到悶,不再重覆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 「現況」標籤的文章 ,看看退休老人如何面對失敗兼完美錯過美股泡泡式升浪。 繼續實行新策略(實行了九個月已不新了,明年開始改名叫「退休老人策略」),亞洲直債配合熱門 IPO 回血進度尚可,可惜始終無法補回第一季清倉造成的損失。 最近主要操作如下: 1) 一條直債被溢價回購 - FOSUNI 5.25, ROC = 14.0% (ROC 以債券佔用 margin requirement 計算,且無計入溢價回購利潤) 2) 買入另一條直債,繼續持有八條 3) 抽了以下 IPO: 重倉泡泡瑪特成了筆者有史以來最賺錢新股,一隻救全家讓下半年 IPO 回報追近上半年。全年 IPO 回報率約為加權資金的 25

夕陽之後

圖片
  (攝於澳洲昆士蘭最南端 Coolangatta Beach) 距離上次更新「現況」已經差不多三個月了。 期間筆者一直奉行新策略,過程中實在沒有什麼特別,加上只剩一個月已經到年尾,原本打算在收爐前都不更新了。不過近日忽然發覺一件值得紀念的事... 自從一月爆發武肺後,筆者的流動資產組合便開始受壓,一直到 三月環球股災暴挫 才見底。基於以下幾個原因,筆者早已認定今年會是自 2008 年金融海嘯後,首次淨資產 (NAV) 倒退的年份: 1) 筆者沒有追上世界潮流去追逐疫情受惠股(尤其是美股和新能源汽車股等) 2) 香港的疫情又反覆,令樓市向上突破無期 3) 退休後失去絕大部分主動收入 4) 八月時筆者家中發生了一些事情,令支出暴增 ————————————————————————————— 三月後期的 策略調整 ,亞洲直債投資帶來不俗的穩定收入,而以熱門 IPO 為主的「 做 Deal 策略 」的回報亦較預期高。這些收入已經抹去了三月股災逾半損失。 另一邊廂,筆者在疫情嚴竣期間增持澳元及買入 GOZ,加上本身已擁有的澳元淨資產隨澳元升值,亦為以港元為基礎的淨資產增值不少。 最後是筆者的主力資產物業組合。除了租金繼續源源不絕地滾存,本年度香港和澳洲兩地的物業亦有小幅度升值。 綜合以上幾個因素,淨資產竟爾在日前悄悄升越年初水平,並自一月後首次出現年度正增長。儘管今年仍未結束,疫情反覆下或令香港樓價再度下調,僅有的小幅增長很可能會得而失;儘管對很多及時調整策略、炒美股炒得不亦樂乎的朋友來說,這張成績表只會令人失笑... 但筆者仍想記下這一刻。 回想今年初退休後不久便爆發世紀疫症,殺了滿倉槓桿資產的筆者一個措手不及。 在最壞時機清倉 、倉卒地定下新策略、 國安法下的手忙腳亂 、以至年中回港隔離後立即遇上 第二波大爆發 等情景,仍然歷歷在目。 今年發生的事情太多了,投資回報的一點一滴都是有血有淚。 現在筆者能夠忠於自己的信念,用最適合自己策略去投資最有信心持有的資產。回報是慢了點,但是細水長流。回報也沒有爆發力,但是穩定安心。 歷史能證明這套策略的 Drawdown 是非常小,其回報對於退休人士來說,卻相當不俗。 ————————————————————————————— 近月主要操作如下: 1) 三月至今共兩條直債到期 - SUNAC 8.625 及 AGILE 9.5 的

布里斯本的效率

圖片
(絕對圖文不符) 最近看到一件有趣的小事,覺得很有代表性,很想記下。 上星期四晚,筆者和太太在布里斯本市中心附近的 West End 區吃晚飯。 雖是朋友介紹來,這頓晚飯卻一點都不好吃,完全中伏。 快要吃完離開的時候,一輪小貨車在對面馬路路邊停下。車上載有約四十箱樽裝飲品,每箱半打,即共 240 枝,想必準備送貨。 但是對面馬路全部都是民居,難道有人買如此多飲品藏在家中?有地方也不是這樣浪費吧,夏天天氣太熱會壞掉的。 搬運工人和司機下車,準備落貨。奇怪的是車上完全沒有搬運工具,如何搬貨呢? 這時候,司機把三箱飲品放在搬運工人的懷裡,然後搬運工人就橫過幾條線的馬路,走進我們正在吃飯的餐廳,把貨卸下。 餐廳竟然只訂了三箱飲品便可送貨?筆者正覺得好笑之際,那個搬運工人又重覆一次把三箱飲品放在懷裡,然後非法橫過馬路「送貨」。 該段馬路其實不算少車,每次搬運工人都要望左望右十幾秒才能安全橫過。 就是這樣,搬運工人足足來回了七次,才成功將二十箱看上去不是很重的飲品全部卸下。 (剩下二十箱應該是另一間餐廳吧) 筆者跟太太笑得合不攏嘴,這怎可可能發生在城市裡? 為什麼小貨車不掉頭再停下?那便不用冒著被車撞死的風險來送貨。 為什麼不使用斜板落貨?那就不用兩個人去卸貨。 為什麼不使用手推車?那便不用來回七次。 為什麼不首先把二十箱飲品包起來一次過搬?(或每十包一次) —————————————————————————————— 正當我們以為喜劇要結束之際,原來彩蛋尚未上演。 原來那小貨車停在一所住宅的入口處,搬運工人完成第七次卸貨後,剛巧屋主回家,司機便需車輛開動以騰出空間讓屋主駛回家。 當時小貨車前面有無窮無盡的車輛停泊,而後面則有甚多空位。 如果你是司機,你會怎樣做? 把車倒後一小段,讓屋主回家,也方便搬運工人回到車上? 如果你是這樣想,你便錯了! 司機二話不說就向前駛,一直駛過了無窮無盡的車輛區才在遠處的路邊停下。 就這樣,搬運工人橫過馬路後,無端端要多走一百幾十米路才能上車。 一個讓人崩潰爆笑的場景! 但看搬運工人的樣子,卻又無甚異樣,仿佛司機的行為合理非常。 說得也是,當你拿了工資去負責四十箱飲品的運輸時,又何必用上運送四千箱飲品的效率? 起碼在這短短幾分鐘內,無論是司機、搬運工人、屋主,甚至是完全無關的我倆們,都是輕鬆愉快地度過。 或者,這就是布里斯本的可愛之處,也是我喜歡

拾回初心 (3)

圖片
最近有點迷失,心情很忐忑。 一方面很清楚知道自己有幾多斤兩,另一方面又不承認自己只有這點斤兩。 腦交戰的結果,是負面的。 機緣巧合下,得以重溫前輩的教誨。 ——————————————————————————————— 《對自己誠實一點,等如對自己好一點》 17 歲叫做開始參與市場,到現階段(但不一定代表將來)的體會是:「對自己誠實一點,等如對自己好一點。」 曾經多少我自己「認為是」更好的投資,結果反而差過(不只價格表現)當初「自己認為是」一文不值的投資? 相反,當初踩到一文不值的投資,結果表現非常亮麗。又有多少? 好好記錄下來,就是對自己誠實一點。 「更好的投資」只能在 look backward 才知道。 Look forward 只有「自己以為是更好的投資」。 哺乳腦都會向主人產生假象,這個 reinvestment 是更好的。這是每個人大腦的機制,把「衰咗」的預測,漸漸淡化記憶。包括我在內。 其實,投資真正要讀的科,可能不是經濟、財務等,而是腦神經科,這科目清楚告訴我們,當我們面對價格上升和下跌時,大腦哪部分會活躍、會製造什麼賀爾蒙、令我們產生什麼傾向,從而犯什麼錯。 最後,我覺得人類都沒有預測能力,只有「自己以為的能力」。我們能賺錢,只有老老實實,利用貨幣長期貶值這一點去獲利。 ——————————————————————————————— 謝謝前輩,我會反思自己的不足並切實地重拾初心。

尋夢的寄語

圖片
「成功前說道理都是放屁,成功後放屁都是道理。」 今天,我想放個屁。 不管想從哪個範疇追尋理想,是財富、是職場、是創業、是生活、甚至是靈修,在追尋的旅途上,總是充滿順境、逆境。路上的荊棘滿途、旁人的冷嘲熱諷、自己的迷失挫折,都是不可避免。 惟有不斷強化自我的信念,才能走得更遠、更精彩。 —————————————————————————————— 這是一篇給讀者的Q&A,也是給自己的獨白。 尋夢的我:怎樣開始追尋? 理性的我:昂然踏著前路去,追趕理想旅途上,前行步步懷自信,風吹雨打不退讓。 (尋夢的最大敵人是「明天」,要開始就由今天起步,路是人走出來的。) 尋:如何面對環境的改變? 理:無論我去到那方,心裡夢想不變樣,是新生,是醒覺,夢想永遠在世上。 (那方不是指地方,而且指各種不可控制的客觀因素、條件的改變。只是心裡一直有著目標的模樣,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總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尋:追尋的路上很辛苦、很孤獨。 理:前路那怕遠只要自強,我繼續獨自尋路向。常為以往夢想發狂,耐心摸索路途上。 (留在 comfort zone 是很容易的,要踏出當然困難。成功的道路是孤獨的。) 尋:尋夢太難,我氣餒了。 理:懷自信我永不怕夜航,到睏倦我自彈自唱。 (既知道路是孤獨的,便要學習在過程中自娛一番。) 尋:身邊的人總是撥冷水。 理:掌聲我向夢想裡尋,儘管一切是狂想。 (看看科技發展,你會瞬間明白人類是如何譜奏狂想曲。) 尋:我已經默默地走著自己的路,其他人的意見卻總在縈繞著。 理:途人路上回望我,只因我的怪模樣;途人誰能明白我,今天眼睛多雪亮。 (鶴立雞群,雞總是覺得奇怪的是鶴。) 尋:總不能當人家在唱歌吧?是不是我的問題呢? 理:人是各有各理想,奔向目標不退讓。用歌聲、用歡笑,來搏知音的讚賞。 (人有活得精彩的自由,也有享受平淡的權利。自己能唱歌,為什麼就不能當人家在唱歌呢?) 尋:我能做到不退不讓,但是要提起力氣向前,還是十分蹣跚。 理:前行步步懷自信,依照心中那正確方向。 (若你看見的是人人在走的康莊大道,恐怕就不是正確的道路了。) 尋:我快要成功了,可以一報當天受盡冷嘲熱諷之仇了! 理:懷著愛與恕的心,充滿夢想的笑匠。用歌聲、用歡笑,來搏知音的讚賞。 (千萬不要、千萬不要、千萬不要!眼前的成功不過是人生的中途站,在欣賞自己的同時,也該尊重他人的選擇,甚至要對後來者伸出

螞蟻觸礁的猜想

圖片
相信各位早已知道發生甚麼事了。 簡單來說,螞蟻集團的實際控制人、中國首富馬雲在10月24日某論壇上發表了有關中國金融系統的驚人言論,當時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及不少四大銀行及金融監管機構的高層也在觀眾席。論壇結束後,傳媒對於馬雲的言論只有零星的回應,並未引起很大的迴響。 然後,螞蟻集團於接下來的一星期在香港、上海兩地同步招股,招股規模是全球史上最大。招股結束後,馬雲及兩名螞蟻高層被四個部門輪流召見,同時中國官媒全力炮轟馬雲的言論,強調金融監管的必要性,明確指出科技創新也在此限。 A股的新股配發日前已完成,H股的國際配售亦然,市場上早已傳出暗盤交易。然而,在H股公開發售配發公布前夕,上交所宣布暫緩螞蟻集團上市,原因是螞蟻的業務內容需要重新詮釋,估值亦需相應調整。一小時後,螞蟻集團宣布暫緩中港兩地上市。 —————————————————————————————— 事出突然,當上交所宣布暫緩螞蟻上市時,大家必定極感錯愕,斷然將矛頭指向馬雲的言論落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面子。 當時螞蟻尚未公布兩地同時暫緩上市,筆者想法是莫非中共要放生自己人(A股),同時容許H股上市,吃掉國外機構投資者逾千億元的集資? 幸好,很快就收到了H股也暫緩上市的消息。 筆者的一些看法: 1) 觸礁的主要原因是螞蟻的放貸業務 2) 螞蟻的放貸業務撐起了集團三四成利潤,且呈爆炸性增長 3) 螞蟻利用大數據之名繞過傳統審批和監管,並利用科技的熱度合理化極高的槓桿 (據稱達100倍,比爆破前夕的雷曼兄弟更高),而 螞蟻同時將貸款打包成類似 ABS 的東西,賣給投資者及金融機構,自己毋需承受風險。故事跟 2007-08 年美國次貸危機及金融海嘯如出一轍。 4) 在馬雲那番話之前,中國的金融大官不太了解所謂金融科技業的放貸業務是怎麽一回事 5) 有資格多次召見首富,並能在兩天內直接叫停史上最大規模集資(對中共來說也是很無面),相信只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有這種政治能量。這表示 中共認定了這種放貸模式是一個完全無法控制的核彈,是有亡國亡黨的可能性 ,而不是純粹因被落面而摑馬雲一把。 6) 特朗普原本想向投行施壓阻止螞蟻集資,卻沒有下文,也可能是希望中國金融科技自爆 7) 如果螞蟻的放貸業務被重新定義為傳統金融業務,對螞蟻的估值是巨大打擊。一來相關估值不可能用科技公司的幾十倍PE作起點,二來因槓桿被巨幅限制,增長也會嚴重萎縮

一堆爛債

圖片
 Um... 別誤會,不是我的 Portfolio (邊有咁多流動資產)

長假期無聊統計

圖片
在璀璨花火之前,作些無聊統計。 第零波 - 9969 諾誠健華 券商孖展凍資 440 億,最終超額 299 倍,凍資 670 億。 券商佔 66%,銀行及白表佔 34%。 第一 波 - 9926 康方生物 券商孖展凍資 637 億,最終超額 639 倍,凍資 1650 億。 券商佔 39%,銀行及白表佔 61%。 第二 波 - 9996 沛嘉醫療 券商孖展凍資 991 億,最終超額 1184 倍,凍資 2775 億。 - 9983 建業新生活 券商孖展凍資 80 億,最終超額 143 倍,凍資 308 億。 券商凍資 1071 億,總凍資 3083 億,券商佔 35%,銀行及白表佔 65%。 第2A 波 - 9999 網易 券商孖展凍資 857 億,最終超額 361 倍,凍資 2339 億。 券商佔 37%,銀行及白表佔 63%。 第2B 波 - 9618 京東 券商孖展凍資 760 億,最終超額 179 倍,凍資 2831 億。 券商佔 27%,銀行及白表佔 73%。 第三 波 - 9997 康基醫療 券商孖展凍資 1042 億,最終超額 989 倍,凍資 3095 億。 - 6078 海吉亞醫療 券商孖展凍資 517 億,最終超額 609 倍,凍資 1351 億。 券商凍資 1559 億,總凍資 4456 億,券商佔 35%,銀行及白表佔 65%。 第四 波 - 1477 歐康維視 券商孖展凍資 905 億,最終超額 1896 倍,凍資 2944 億。 - 同期一大堆 (只取思摩爾、正榮、永泰、祖龍) 券商孖展凍資 516 億,最終凍資 1664 億。 券商凍資 1421 億,總凍資 4608 億,券商佔 31%,銀行及白表佔 69%。 (資金或受季結影響,中銀香港及恒生銀行沒有為一大堆新股開孖展) 第五 波 - 9633 農夫山泉 券商孖展凍資 2038 億,最終超額 1148 倍,凍資 6709 億。 券商佔 30%,銀行及白表佔 70%。 第六 波 - 6988 樂享互動 券商孖展凍資 928 億,最終超額 1632 倍,凍資 2849 億。 - 0909 明源雲 券商孖展凍資 920 億,最終超額 644 倍,凍資 3978 億。 券商凍資 1848 億,總凍資 6827 億,券商佔 27%,銀行及白表佔 73%。 第七 波 (市場消息) - 6998

[警世] 港股的打新盛宴可能要结束

圖片
轉載自 雪球《 港股的打新盛宴可能要结束 》 從去年開始火熱的港股打新,經歷了兩年暴利時代,很有可能在 今年四季度 走向終結。 因為供求關係已經發生逆轉。 相比較A股,港股的打新劣勢有四:第一,需要現金打新,佔壓現金的時間價值; 第二,發行估值偏高,一級市場切走蛋糕大部分,留給二級投資人的不多,而A股受到證監會呵護,一級發行估值偏低,留給二級的蛋糕較大; 第三,港股券商針對個人打新都是雁過拔毛,普遍收取50~100港幣每次的申購費,這比費用並不低,長期來看可能占到散戶新股盈利的50%,苛稅猛於虎; 第四,港股一人多戶打新,港交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人可以開四五十家券商的戶,一家人就可以開一兩百個戶,加上親戚朋友開上千個打新賬戶也不是問題,人稱百戶侯,千戶侯,打新戶數指數級增長。 恰恰是因為這個最後一條,讓港股打新的供需關係迅速逆轉,由不足變成過剩。香港居民本來只能一人一戶打新,大陸居民開香港賬戶可以一人多戶打新。這個漏洞看來港交所也不用補了,因為已經過剩。看不見的手很快將完成動態平衡。 當前很多公眾號宣傳的多券商開戶策略,受券商獎勵的個人利益驅動,對港股打新的現狀給出不客觀的評價,意欲開多個港股券商戶的投資人值得警惕。 港股打新有賺有虧,而且需要精心策劃,又要甲組乙組頂頭鎚,又要搶融資額度,又要看基石投資人,又要算中籤率,不是一般的投資人所能把握的, 當一項無腦套利的體力活,變成高智商的推理活動,它離投機也就不遠了。 因為,其實這世上也不缺高智商。

悉尼.隔離 (下)

圖片
( 續上篇)  此外,酒店也提供額外餐飲服務, 由政府補貼 ,因此價格比平時酒店價格相宜得多。筆者忘了影相,印象中啤酒每枝  A$5 ,平時酒店應該要一倍以上;一枝紅酒約  A$16-24 ,炸魚薯條也只是十幾蚊,還不時做推廣,算是很人道了。 但是酒店服務只提供到晚上九時半,之後餓死也無法求救,所以筆者房間的吧枱變成這樣: 隔離期間,衛生部每天都會打來關心筆者,而且不是敷衍了事,如筆者沒接電話,他們會隔一會兒再打,直到筆者接電話為止。另外,隔離第三天和第十天,均有兩名護士親自上門進行拭子病毒測試,無需自行安排,實在非常貼心。 隔離首一星期,筆者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打機,可是遊戲早已在香港隔離時打爆機了,不斷重覆玩,已經玩到很沒趣,第二星期便沒有再打機。 房間座向不好,本身陽光已不多,過了幾天還要下雨,不但令氣溫急降,也令僅餘的陽光消失。即使筆者每天都做運動,只令身體疲倦,晚間仍然毫無睡意。筆者失眠五天後,曾致電衛生部尋求解決方案,也有醫生打來詢問情況,說了一大堆筆者已經做了的防失眠方法,最後只能自費買褪黑激素吃,價格還要比網購貴一大截。幸好五天後,下雨天結束,筆者也不再失眠了。 在此期間,由於 維州疫情大爆發 ,有不聽話的昆州市民取道悉尼折返布里斯本,令昆州重手落閘,筆者隔離的地方頓時被列為高風險地區。幸好,昆州的法例列明只要持有在其他州份隔離 14 天及病毒測試呈陰性結果的證明,並從隔離酒店乘私家車直接前往機場(期間不得與社區進行接觸且不可離開機場範圍),回國人士便毋須再次隔離。這當然包括筆者。 眨眼間已經到了第十二天,衛生部打來說明天會有人上門提供「結束隔離包」,內含已在新州隔離十四天及病毒測試為陰性的證明各一份,似乎筆者和太太都沒有受感染。 翌日上午起,我們便一直期待門外的人聲 … 等到下午,終於有人拍門,一堆人在門外恭候,包括醫生、護士、軍人、警察等,他們解釋了第十四天的結束程序,並將「結束隔離包」交予筆者。奇怪的是,「結束隔離包」內的證明文件全部都沒有寫筆者的全名,只取用了  First Name  的第一個字和姓氏,也沒有護照或其他身份證明資料。昆州到底會否接受呢? 筆者不斷追問,門外的工作人員也不斷安慰筆者,說一定沒有問題,並指他們的系統內還有住址,一定不會弄錯。也許是筆者還不夠了解西方的姓名文化,只能祈求一切順利吧。

繼續回血

圖片
六、七月在「旅遊」中匆匆度過,人生首個「八月寒流」亦已然過去。 儘管布里斯本全年陽光充沛,畢竟在南緯二十七度,加上筆者住在山區,寒風凜冽不能小覷。 在晨光初現之際,上星期竟有天跌至攝氏五度,但日間又回升至二十度以上,非常舒適。 現在幾乎每天都會做運動,不是做 Gym 便是玩 Ring Fit,十分充實。 不過,所謂寒冬僅此而已,若論不寒而慄,又豈能比得上某記者會上發言者之謬論?肆意顛倒是非、重寫歷史,令人毛骨悚然。 那邊廂,資產市場恍如隔世,亞洲公司債券孳息率仍在尋底,高息債與 IG 一同上升,但得益於環球放水,息差仍然比年初及去年為高。 美股繼續一枝獨秀,科技股撐起了不止半邊天,連掹車邊稱為科技股的超級巨企蘋果公司也瘋狂上升,更別說市值較小的各類科創舊星和新星。港股一如既往,在中國被圍毆的情況下,指數在窄位上落,個別行業不斷經歷過山車。強勢股如醫療、物管、教育被輪流洗倉,資金紛紛跑到幾隻科技巨企避難。 筆者奉行接受「適合自己需要的投資策略」的原則,一於繼續「做 Deal」,以 150% 槓桿比率持有高門檻的亞洲直債,清掉一些不符策略的流動資產,並利用直債的剩餘孖展額抽新股, 讓確定性極高的利潤幫助回血 。惟亞洲直債債價已偏高,在下一條直債到期前,暫不考慮增持。 疫情緩和後,在澳洲的退休生活開支並沒有明顯增加,仍然遠低於在香港的開支水平。當然,回港之旅產生了不菲的費用,但仍少於每月的被動收入。 近月主要操作如下: 1) 一條亞洲直債到期,增持兩條,共持有七條 2) 趁回暖清倉 2588 (筆者仍十分看好此公司,但目前策略並不適合長持股票)  3) Valaris 終於破產,VAL 2020 已全數 write-off,成為筆者歷來首張變廢紙的債券 4) 估計 CBL 最終都會破產,趁 CBL 2023 無厘頭反彈之際清倉,虧損 60% 5) 抽了幾隻新股,全部首日沽出,包括: (P.S.: 以上除歐康維視外,現價全部高於筆者離場價...哈哈...) - 9663 農夫山泉      (4B1A, 待上市) 有傳超額 1100 倍,凍資 6400 億,創香港上市新紀錄。筆者投入的資金也創了新高,上一紀錄保持者為歐康維視。筆者估計自己的平均中籤率只有 0.3%,即使大升也無甚肉食,令人失望。 6) 因預期農夫山泉 IPO 火熱,買入 322 炒影子股,竟誤中遠超預期的業

悉尼.隔離 (上)

圖片
七月底,香港疫情到達最高峯,見證了香港人在日曬雨淋中吃飯的日子。儘管聽上去很可憐、看下去很可悲,誰不知道很多能屈能伸的香港人從來都是在戶外吃飯呢?不信的話,平日午飯時間到有地盤在附近的港鐵站看看,很多建築工人在路邊吃飽了就躺在港鐵站出口乘涼、午睡。 香港一直都是這樣運作的,只不過 影響不到自己時, 大家視而不見,甚至覺得用尊嚴換金錢沒有甚麼大不了而已。 可幸的是,愚昧的政策只維持了兩天便撤銷。雖然政府嘴吧不認錯,總算在行動上認了。 吃過最後的晚餐, 如期於八月初出發 前往香港國際機場,離港前往悉尼。機場管理局雖然是法定機構,抉策和效率卻一點不比商家差,在第三波疫情爆發之際,還加緊趕工進行裝修。 畢竟過去二十年來,旅客數字與日俱增,早已超過機場負荷,平時有何能耐閉關裝修呢? 這次武漢肺炎,的確令全球經濟活動得到一個喘息的機會,也給予大家反思的空間。 在往悉尼的國泰航班上,偌大的商務艙乘客寥寥可數。 無他,目前全澳洲限制國際旅客入境(包括澳洲公民),原因是不夠酒店作隔離之用。悉尼所在的新州目前的限制是每天不多於  500  人入境,而每班機不可多於  30  人。 筆者出發前 ,看見商務艙已經有  18  個座位被佔 , 還以為航空公司會把經濟艙的乘客都擠掉,只賣幾萬元一張的商務艙機票。 誰料最後商務艙竟然只有五位旅客!人那麽少,可以盡情享受機艙內的設施,例如回港那程機不敢去的洗手間。 終於,航班順利在悉尼國際機場降落。闊別五星期的澳洲,仍舊可愛。 一如所料,機場同樣是杳無人湮。筆者抵埗的時間,只有兩班國際航班降落,另一班來自紐西蘭,加起來也不過幾十名旅客。機場的通道上滿是澳洲政府的工作人員,有    ABF 、軍人、警察,也有少量機場職員,還有機組成員。到了洗手間外,大家按照工作人員指示,列隊而站,待大家都完成梳洗,才出發往檢疫處。 澳洲的安排遠不如香港般繁瑣,下機後基本上只有三個步驟: 1) 回答過去十四天的旅程和身體狀況,被告知強制酒店隔離的程序 2) 入境檢查、提取行李及經過生物安檢 3) 登上旅遊巴 ,前往已安排的隔離酒店 整個過程費時不到一小時! 與香港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啊 … 入境過程這麽快,關鍵原因是強制酒店隔離,工作人員毋須急於在機場安排病毒測試的取樣工作,也不必安排手帶、追蹤  App  等無謂程序。另外,所有文件、通知程序綜合在第一步完成, 不像香港

遊客看疫情下的香港 (下)

圖片
(續上篇) 8) 來自政府的關心 回港前看了一些檢疫人士的短片、文章分享和傳媒報導,政府會突擊 WhatsApp Video Call 檢疫人士,又會間唔中打來「關心」下你。 幻想不同現實,除了第二天晨咁早有人打來問筆者有無病之外,十三天期間再沒有任何人關心我,沒有 Video Call,沒有電話、沒有 E-mail...... 9) 放監前的測試 政府在機場已經派發第二個樣本瓶,並要求檢疫人士於第十二天自行安排交回指定地點,檢疫人士只能找家朋友幫忙,或者付錢用 Gogovan 送,位位一百。 測試完成後,檢疫人士會收到一個標準 SMS,叫你夠鐘自己走,即最後一晚的十一時五十九分後。 (image) 10) 檢疫酒店真的隔離到麽? 筆者下榻的檢疫酒店,政策非常寬鬆, 寬鬆到探訪人士竟可在不作登記的情況下上房 。 叫外賣時,有責任心的職員會親自拿上房,放在門外後速逃。 沒有責任心的職員會叫外賣速遞員自己拿上房。 另外,筆者房內的電話在檢疫期間壞了(原來固網電話會壞的!), 酒店的維修員竟然毫不忌諱地進入房間,近距離地與沒有戴口罩的筆者對話,真是有膽識 ! 嚇得筆者不禁彈開六呎外(房間最多就只有六呎空間給我彈開)。 11) 重光之後 筆者重光後,當然第一時間搬去五星級酒店,反正現在香港的酒店平到喊。 By the way, 原來而家仍然有幻彩詠香江,唔知係做畀邊個睇? 入住後,卻隱約感受到一些問題...... 12) 豁免檢疫的機組人員和海員 香港政府非常大愛,竟然豁免機師、空姐空少和海員檢疫,不但不用隔離,而且連測試也不用做,便容許他們到處亂走、乘搭的士、食飯、劈酒,真厲害。 筆者遷往的酒店似乎很喜歡接待機師,眼見一班又一班鬼佬機師搭的士來入住,酒店職員還要幫他們拿行李、噓寒問暖,真令人心驚膽顫。 筆者剛回來已覺得有問題,但高官就話無問題。 終於,出事了。一名來自美國的 Fedex 貨機機師中了招,筆者還在酒店大堂看見他的同事幫他退房,幸好他沒有到過酒店的餐廳吃飯。 住了十晚後,酒店忽然說自助早餐的餐廳需要緊急維修,早餐要臨時轉往頂樓的景觀餐廳。 唉,即係有人中咗要消毒啦!班鬼佬之前嗰日仲要坐係筆者附近食早餐......當晚我們在衛生署的名單中見到酒店又有人中招,是一個曾經到訪日本和韓國的人。 Um...呢個時勢仲可以又去日本又去韓國,即係機師啦...... 當時只是

遊客看疫情下的香港 (上)

圖片
(疫情下澳洲人一般不得離境,悉尼國際機場航班寥寥可數,離境大堂空空如也) 如上一篇文章《 墨爾本宵禁 》所述,筆者一直有必要回港處理一些事情,本來打算於三月底回港,但因澳洲爆發第一波武肺、香港則因留學生回港潮爆發第二波,計劃告吹。到了五月,兩地疫情高峰已過,雖然航班少得可憐,筆者仍能轉折地經悉尼回港,順便實行一個久違的旅行——從布里斯本往悉尼自駕遊。 最終筆者於六月底成功回港,成功親歷国安公署臨時扮工室開幕,並已於八月初回到澳洲。 極度不幸地,筆者剛抵港,香港便出現爆發第三波的跡象,並在兩星期酒店隔離結束後全面爆發。以下摘錄一下此段期間筆者的所見所聞: 1) 從悉尼飛往香港 航班的乘客不多,經濟艙平均每行大概有2-3人,當中不少都是學生。全機乘客只有兩、三人穿了全身保護衣,少部分人有戴眼罩;很多人都照常喝水、吃飯,甚至去洗手間。不過為安全起見,筆者全程都沒有上洗手間。只有兩位空姐有戴眼罩,其他都都只戴口罩。 (傳說中的保護衣!) 2) 抵港的檢疫和測試程序 程序甚為繁瑣冗長,且重複度高。過程中筆者先後轉乘了三次旅遊巴,見了不下十位工作人員,下機時取得那張《檢疫令》經了不知多少手(極不衛生),每次見到不同工作人員都要重新核對一次,紙張都快要被弄穿了。 筆者晚上九時多下機,最後搞到凌晨二時許才抵達酒店 。 3) 政府安排的酒店 政府安排了富豪東方酒店讓下午及晚上的抵港人士暫住一晚,雖然不用付費,但房間的狀態實在惡劣得很,天花板和牆身充滿發霉的痕跡,浴室的設施既殘破又骯髒,幸好只需住一晚。 政府預備的晚餐在凌晨二時許才到手,味道就甭提了,最慘是吃完便肚痛,估計是煮好很久才派給我們吃。 果真免費才是最貴的。 4) 武肺測試取樣的方式 話說樣本瓶中已有測試液,被測者只需將「深喉唾液」Kruuuuua 一聲吐進瓶中再交回工作人員便可。 博覽館內共有五十個「吐痰間」,筆者在想如果五十人一起吐痰,真是蔚為奇觀,應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 回到正題,這個取樣方法有三大問題: - 不是每個人都能吐出「深喉唾液」,吐不出的肯定會用普通唾液代替,這種測試有甚麼意義? - 瓶中本身已有液體,肉眼根本無法分辨被測者有否吐出唾液,遇到不想隔離的賤人不吐怎麼辦? - 指引要求樣本瓶不要傾側,但政府提供了兩個比樣本瓶大十幾倍的保護袋裝樣本瓶,究竟被測者如何能確保樣本瓶沒有傾側? 真是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