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有女初長成 養在深閨人未識

這一班同事並非每人都對物業狂熱,嚴格來說只有兩人是如此。不過,其他人即使沒有分享投資經驗,也會在談及生活點滴時對我對這世界的認知造成衝擊。例如,我從來不懂得甚麽汽車、遊艇、酒店自助餐等,在他們口中說出來卻是普通不過。年輕的你也許沒有共鳴,但想想香港在經歷六年(1997-2003)經濟調整和轉型後,略為回順又遇到金融海嘯,當年的物質主義並沒有如今天般盛行,窮小子不懂奢侈品也很正常。 這班同事角色如下: 大老闆 - 住獨立屋,買遊艇後發覺香港有很多人有遊艇;吃飯時會討論新款Benz S-Class 大男人 - 住太古城,買完一間又一間;曾後悔海嘯後無買跑馬地某筍盤(升左兩三倍);後來買左間地舖 索人妻 - 人靚聲甜,不捨得買北角半山煙花海景單位;鍾愛鑽石 古惑仔 - 自住舊樓大單位,屢次偷雞借九成買出租樓 炒樓王 - 經典傑作:01年買綠表居屋,03年原價售回給政府換太古城,08年出售,09年重新入市,之後最少再買多一間太古城;海嘯時以低價買一手德國房車 每天面對這些同事,入世未深的我又豈能不受影響? 儘管我當時處於赤貧線下,我仍然堅持每天和他們外出吃飯學嘢 ,順道拉關係以便日後更容易找工作。結果,我的工作並不算做得很好,但我的思維被徹底地改變了。我開始對林林總總的奢侈品產生興趣(即使現在的我並未擁有奢侈品,除了一輛二手車),例如研究鑽石的價格跟4C和3EX的關係、認識每一個德國車品牌及各條line的競爭、各種會籍的市價及稀有性等等。這聽起來對一個21歲入世未深的年輕人,似乎十分遙遠,卻又近在眼前。這夥人最年輕的只有29歲,最年長的也不過40歲,卻像對各樣物質生活已有了匪淺的認識。 最重要的是,他們當中沒有誰對於錢搵 錢有負面的評價 ,令曾深受打擊(並仍在水深火熱中)的我振作不少,起碼感到未來並不是一片灰暗,甚至可以找到一片藍海 - 物業市場。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