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0的文章

澳洲稅務入門 (2) - 稅務居民的稅制

圖片
即使閣下是澳洲稅務居民,其實稅制也不複雜,甚至可能比香港還要簡單。以下列舉一些香港與澳洲稅務的異同(筆者並不保證列舉了所有內容): 1) 薪俸稅、物業稅、利得稅與個人入息課稅? 香港的稅制其實不太簡單,複雜在於如何報稅可慳到最多稅。為何大家總有香港稅制簡單的感覺呢?因為報稅時剔好了某幾格,稅局會自動幫你計算出最便宜的稅款。 澳洲針對稅務居民的個人收入的徵稅其實十分簡單,只有 Income Tax,以香港的稅制來看,可說只有個人入息課稅,但是需報稅的收入眾多,包括薪酬、個人利得、股息收入、利息收入、交易收入、資本增值、租金、海外收入乃至外幣資產的匯率差等等,均需上報入息稅。簡單點說,所有以澳元計價賺得的收入,均需報稅。 稅率方面,以年收入計如下: 如上圖所示,香港與澳洲的收入稅都是累進制,真正要納 45% 的收入的人其實極少。以一般人年收入 A$55,000 為例(即年薪港幣 30 萬),實際稅率是 17%;即使年收入達 A$200,000,實際稅率也不過是 31.5%,即使計入 Medicare levy(全國醫保徵費)也只是 33.5%,而且澳洲現在正逐年減稅中。 有時聽到香港人說「外國稅率高,收入隨便要交四成稅」云云,其實是因為不了解。 2) 免稅額 (Allowances) 與扣除 (Deductions) 澳洲與香港兩地的文化差異,也反映在稅務上。澳洲沒有供養父母免稅額,甚至子女免稅額也沒有。不過有子女的永久居民可以享有其他福利,包括現金津貼和幼兒院津貼等(筆者未有子女,詳情不太清楚)。 扣除方面,澳洲則比香港闊綽,打工仔與收入有關連的支出很多都能扣除,就像在香港開公司做生意一樣。香港打工仔要申報扣除比較困難,除非屬自僱人士,或者走灰色地帶用無限公司 + 個人入息課稅去享用扣除,但是香港稅局也不是省油的燈,這樣做稅務風險頗大。 3) 股息與利息收入 香港人不用就股息、銀行利息和債息收入納稅,但澳洲梲務居民則要 100% 納足。 4) 合併評稅 澳洲的文化沒有夫妻共產的概念,因此也沒有夫妻合併評稅的機制。如果兩公婆希望共產,而收入又相距甚遠,請自行「分配」收入和扣除。因此,Tax planning 十分重要。 5) 澳洲有沒有資本增值稅? 澳洲並沒有這種稅「資本增值稅」,但是「資本增值」所賺的錢需要計入 Income Tax 的收入內,變相需要納稅。 有人說賣

澳洲稅務入門 (1) - 稅務居民的誕生

圖片
應讀者 Ray 兄的要求,寫一篇有關澳洲的稅務入門。 利申,筆者今年才正式移居,尚未報過稅,不過在抵埗前已從各種渠道了解澳洲的稅制、稅率及作為一個移居者如何 Maximize Tax Efficiency。 首先,澳洲稅務最 最 最 最 最 最 最 最 最 最 最 最 最重要的概念是「稅務居民」(Tax residency),因為澳洲奉行環球收入徵稅制度,是否稅務居民對澳洲人或澳洲資產投資者的影響極大。 如果閣下 不是 澳洲稅務居民,稅制就很簡單: 1) 所有澳洲 境內 收入皆需徵稅,沒有免稅額,稅率為 32.5 - 45% 之間 2) 澳洲境外收入 不需 納稅 3) 澳洲境外買入的澳洲流動資產,視作外國投資者持有,股息預扣稅 (Withholding tax) 為 30% 至於何謂稅務居民,官方說法如下:只要符合以下三點之任何一點,不管閣下是否澳洲永久居民或澳洲公民,澳洲稅局也會將閣下視為稅務居民。 A) The resides test Under this test, you are a resident of Australia if you reside in Australia according to the ordinary meaning of ‘reside’ – which means ‘to dwell permanently, or for considerable time, to have a settled or usual abode, and to live in a particular place’ . Some of the factors that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residency status include physical presence, intention and purpose, family and business/ employment ties, maintenance and location of assets, social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官方沒有定義何謂 Ordinarily resident in Australia, 一般民間說法是過去兩年有超過一半時間在澳洲居住。另外有沒有工作、做生意、買樓等及是否有意在澳洲長住也是

無題.毋提

圖片
眨眼間退休已屆半年,2020 年亦已過半。 上半年流動資產的投資只可用「相當不濟」來形容,不必要地在高位增持、無奈地在低位減持,並在市場最悲觀時決定改變策略,令組合在經歷自 2008-09 年的金融海嘯後最嚴重的創傷後,未能隨大市暴力回升而收復失地。 這次股災讓筆者成了狗熊,但對於來說慣於在市場上追求 Alpha return 的一眾投資者來說,這次股災無異英雄地。美股支持者固然賺個盆滿砵滿,港股的粉絲只要組合有相當部分支持新經濟股(包括醫療、物管、教育、科技股),亦能收復失地,甚至達到破紀錄的回報率。 筆者恭喜這些朋友,能做到這樣的成績是實力的表現,毋庸置疑。 有沒有酸溜溜的感覺?當然有,但成也筆者、敗也筆者, 所有買賣都是自己決定的,又何以諉過於人? 最可憐的莫過於R太,三、四月時常常要對著一個無心機的木頭,即使到了五、六月,仍然間歇性地悲從中來。辛苦了! 經歷了半年退休後的新生活,開始習慣新的生活模式,也逐漸明白到離開 Comfort Zone、沒有主動收入是怎麽一回事。 明知如此,便應接受「適合自己需要的投資策略」這個事實。 四月中的更新 後,流動資產配置續向高門檻的亞洲直債靠攏,減持舊經濟股,閒資切實執行《 拾回初心 (2) 》的「做 Deal」策略,襯新股熱潮持續,讓確定性極高的利潤修復三月的創傷。 現在才發覺在澳洲的退休生活,開支並沒有當初想像的高,甚至遠低於以往在香港的開支水平。因此,僅是亞洲直債的現金流已足以應付生活開支及再投資需要,根本用不著拘泥於不同的現金流投資。 三月的股災讓筆者明白到,不同的現金流投資不一定代表著風險會被有效地分散。相反地,過於著重這種分散風險的模式,令自己有一種「風險受控」的錯覺,並不自覺地推高了槓桿水平,還自以為很安全。 當然,也有高手沒有受這個錯覺影響,例如自去年起一直 降低槓桿的風中兄 。 既然生活及再投資所需的現金流已解決,因長持股票的風險組合佔比亦甚低, 筆者會對新經濟股持更開放態度,可能會以微量資金買入新經濟股 。 由於牽涉的銀碼甚小,筆者未必會提及這些投資。 近月主要操作如下: 1) 因國安法清倉與香港地產相關的流動資產 2) 趁五月美國疫情緩和時清倉 BPY.UN 3) 買入兩條亞洲直債,現持有六條 4) 抽了一堆熱門新股,全部首日沽出,包括: (P.S.: 以上新股現價全部高於筆者沽出價...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