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人搵錢的香港

八月盛夏的周末,懶洋洋地留在冷氣房中是最佳的解決方案。因此,有時我真不明白為何暑假才是租樓旺季呢?三十幾度走上走落好爽麽?(當然,當你有孩子時,不管你願不願意,一切都得改變。) 一個周末,我忽然想,既然信用卡的回贈比率很容易便高達2%,有推廣活動時動輒超越5%,甚至10%。如果有一些產品是擁有二手市場,而回收價僅略低於零售價,那麽用信用卡不停地買這些產品,豈不是可以無本生利? 這無異於一個「套戥」的機會,現實中真的有交易成本不合理地低於利益的市場? 甚麼產品可以做到這個效果? 股票?你不可能用信用卡買股票,因為用信用卡過數到證券行,利率相當於找min pay的利率。 黃金?在金行買金粒,spread高達5%,而且是不能使用信用卡(洗黑錢的疑慮?);在銀行買金,不可能用信用卡付款。 電子產品?十年前,你或許會對這個建議報以恥笑式的回應,畢竟電子產品日新月異,從來價格只有迅速下跌而未聞會有二手炒價。但現在誰也知道幾年前,「全民炒果」曾經成為了香港人最熱衷的工餘/課餘活動。「全民炒果」年代的二手市場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根本沒有甚麼利潤可言。僅餘的利潤都是來自幸運(抽中Reserve)和勞力(即用時間換取)。 然而,在「全民炒果」現象出現前兩年,我已經率先掌握了一次又一次Margin極高又毫無對手的賺錢機會。而 這些「不勞而獲」的資金,更奠下了我日後重回投資市場的基石。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