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8的文章

長江基建與電能實業的將來

圖片
兩年半前長江基建與電能實業建議合併,最終方案以1股電能換1.066股長建,被否決後,李氏多次表示會move on,不再考慮合併方案,同時電能不斷派發特別息,現金逐漸枯竭。 長建欠的是現金,但長建僅持有電能38.87%股權,派特別息令超過六成現金流出街外,令長建的收購要靠長和或長實支持,對四間公司來說都不是理想的方案。 為甚麼合併失敗了就不再嘗試?除了現金水平外,究竟當初和現在兩間公司還有甚麽分別令李氏不再建議合併? 回到2015年中,當時長建對電能的興趣來自: 1) 現金流:電能每股派$2.69,而長建每股派$2.075,合併後長建的派息增長空間提升 2) 現金:電能坐擁678億元現金,經收購可以增加每年派息25-30億元 長建的如意算盤是,與電能合併能為股息帶來both organic及inorganic growth的機會。 計計數,長建有26.51億股,而電能有21.34億股;而合併後長建一共有49.26億股。 合併前,長建每年派息需55.0億元現金,電能則需57.4億元現金,合共112.4億元現金。 合併後,長建每年派息只需102.2億元現金,較合併前每年可省下10.2億元。 長建已連續近二十年維持派息增長,這10億元再加上每年的內部增長,長建增派股息的buffer大了很多,即使某年無成功收購,仍有空間繼續增派股息。另一方面,長建通過合併獲得現金所產生額外每年25-30億元現金的收入,令合併後的長建具備每年派142億元的能力,但只需派102億元已能維持派息增長。換句話說, 合併後的長建能維持股息增長之餘,每年還有多40億元(或39.2%)的自由現金流(還未計算內部增長),日後可以獨自進行更多收購。 可惜,電能股東看到的是即時派息下降(從$2.69降至$2.21),否決了合併建議。 到了今天2018年,故事已徹底改變。派了兩次特別息後,電能的現金水平降至243億。 預期2017年全年業績,電能每股派$2.79,而長建每股派$2.38。 長建每年派息需63.1億元現金,電能則需59.5億元現金,合共122.6億元現金。 如果重提合併,即使長建願意維持1.066的換股比率,合併後派息已達117.2億元。此外,利用電能的243億元現金進行收購,只能產生額外每年9-10億元現金收入。換言之, 合併後的長建只有

《出走大洋路》系列 - 前傳

圖片
移民,屬生活上一個令人痛心、卻又無可奈何的可能性。 為甚麼要移民?香港很好,是我不好,襯不起她。這些年來,每天上班下班、周旋於人際關係與社會大事之關,為此想過很多遍。 「矛盾只因深愛著,你知嗎?誰期望這刻擁抱完,然後吵架。 你為我放一場煙花,跌下來瘡疤,痛定思痛,未來算吧! 回頭看最初多快樂,記得嗎?竟會沒決心成家! 當你遲遲未改變,就讓我改變吧 ,這個決定多可怕。」 《矛盾一生》陳詠謙 筆者對移民的認知始於2011年,大概畢業後一年,即 上車 後不久。其時有朋友的弟弟在澳洲讀書,得知除了在澳讀書移民會較有利外,也知道很多專業或非專業的職業也可以透過Skilled Migration(又稱「技術移民」)申請澳洲的Permanent Residence (PR),再住滿若干年便可申請入籍,獲得澳洲護照。朋友說,移民越早越好,因為年青人的分數會比較高。 當時筆者事業還在起步階段,絕無打算移民,但在好奇心驅使之下便開始搜尋相關資訊,得知原來年青也不是「大哂」, 最高分的年齡是25-32 ,反而24歲或以下既得不到最高分,工作經驗又不夠,分數反而更低。 接著又順便看看另一移民熱點加拿大,不料其技術移民比澳洲更嚴苛,僅指定少量專業的行業受移民局青睞,而且很多金融相關專業已經不再被接受。相對上,其投資移民比較貼地,其中「用錢掟人」(即一筆過支付給政府以獲得居留權)選項只需約50-60萬加元,並非沒有可能(只是對年輕人來說代價太大)。難怪有無限量的內地發跡人士湧入加拿大。 研究至此,知道跟自己關係不大,便沒有再繼續。 為何後來心裡又再泛起移民的漣漪? 起初筆者以為是政治環境令人疲累,直至香港發生了幾件事,改變了筆者對香港人的價值觀的認知......  (待續)

恭喜發財 開工大吉

圖片
年初五祝各位打工仔開工大吉,讀者們新一年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做生意的老闆們貨如輪轉,生意興隆! 息魔收息收到盤滿砵滿,被動收入創新高! 四方股壇專家財息兼收,波幅增加賺大錢! 各位大地主的物業估價水漲船高,轉按加按再投資,食盡息差無得輸! 最後,無論用咩方法搵錢都好,最緊要賺到自由, 下年有權選擇返唔返工,時間留返畀屋企人同自己! 恭喜恭喜!

2018狗年展望

圖片
2018年已過了一個多月,今年金融市場的方向已頗明顯,可以著手部署了。 1. 美國國債 十年期美國國債孽息率已大幅升破被公認為重要界線的2.6%,日前已達2.9%,抽升幅度之急令人咋舌。 很多收息資產甚至股市都會以此資產作為Benchmark或Benchmark的一部分,有些公司的盈利或估值則與中長期無風險回報掛勾 ,因此十年債息抽升引發市場波動實乃遲早的事。筆者相信,近日美股大跌只是戲院失火的火警演習而已。 預期十年期美債息率會會反覆上升,很快便會升至或極接近3% ,年中目標3.2%。 2. 美元 美元在一月突然起勢狂跌,惟筆者對匯市極不靈敏,甫進場便交了學費,沽空CHF一役在混亂中宣布投降,損失約2.3%。 筆者沽空原本的目的是長遠計節省季季上升的美元負債成本, 但無考慮過美聯儲一邊加息縮表、美元一邊下跌的可能性 ,而且跌勢之急令筆者瞠目結舌。雖然投入資金不多,但畢竟是試驗性質,選了一個最差的時機開始試驗,惟有忍痛暫緩計劃。投降後,美元續挫4%後見短期底。 由於市場早已price in 美聯儲全年加息三次的預期,雖然經濟數據理想,筆者認為美聯儲仍未敢貿然大幅加息,因此 預期美元中長線仍處弱勢 。 3. 股市 全球股市在一月狂歡,恒指勁升11%後回落,美股走勢亦差不多,兩者皆已回落超過10%, 幅度之大堪比一次牛四調整 (牛五放煙花)。領先指標DJUA早於十一月中見頂,累計下跌16%,差不多跌至兩年低位。上星期一港股仍有很多人撈貨,其後已反彈乏力,波幅擴大、人心虛怯。 無論美股定港股,今年是企業盈利破頂年,如捱得過這一關,三月起或會展開新一輪升浪,甚至可能出現「 大跌前的煙花 」。 4. 房地產信托 (REIT) 如無意外,今年是REIT投資者艱苦的一年。一月看似仍強勢,卻是強弩之末,領展從高位回落14%,如前文《 領展賣產之我見 》所述,策略重估的戲碼和持續的回購並未能成為價格的催化劑。At the end of the day, REIT的估值要靠DPU支撐,去年REIT大升30-40%,DPU不可能跟得上 ,估值升至顛峰(滾動息率跌穿3.3%)後無可避免要有些調整才能吸引投資者再度出手。 筆者並不鼓勵REIT投資者依靠估值去離場,自己持貨不足以致Endowment effect相對較弱, 出售乃為投

神書分享:土地政策

圖片
《置業策略》用土地管治社會 如果認為香港政府的高地價政策純為了經濟效益,也未免太看輕香港政府旳管治技巧了。 [筆者:這裡指1997年回歸前的港英政府,現時特區政府只是蕭規曹隨而已。] 土地的分配制度和措施,本來就會構成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狀況,並由此衍生不同的社會階級。 從這個角度看,香港政府的高地價政策,使大部分小市民產生追逐改善屋住環境的慾望,使 土地成為眾人期待的寶貴資源,完全有利於管治社會。 小市民要申請公屋或居屋,必須經過嚴格的甄選程序和長久的輪候 [筆者:多得某些人, 現在是無了期的輪候 ] ;小市民若要擁有一層私人樓宇,又必須向銀行借大筆金錢,每月花部分收入作還款,還款期動輒三十年。而且最重要的是,小市民若肯跟隨這個遊戲規則,他們便有機會得到居所;當自身的財務狀況改善時,更可以擁有私樓,甚至換到更優質的居所或更上一層樓。 全香港居住在公共房屋的居民,超過340萬人,而住在中小型住宅的居民,亦有約310萬人,即佔了全港九成人口。他們其中的大部分人, 若要擁有土地,便得遵守香港政府訂下來的遊戲規則--高地價、貴樓、長期負擔。 [筆者: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定義,A/B類房屋面積不多於59.9平方米,可視為中小型住宅。] 從這點看來,香港政府是沒有理由不維持高地價政策的。 《置業策略》高地價政策不變 一個社會裡面,若很多人都在渴求得到土地,而且經過辛勞奮鬥便可以得到,而在得到過程中又要千方百計保有土地(例如賺錢供樓), 社會便會產生保守意識,使社會存有內在的穩定力量 ,這個社會便會有希望。 而那些擁有土地的人,更會傾力支持政府維持建制 ,因為他們得到土地的過程十分艱苦,恐怕一下子失去。 [筆者:穩定力量只是有利擁有資產的人,非既得利益者並非單單辛勞奮鬥便能加入此遊戲,筆者認為他們失去希望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者寫的卻是鐵一般的事實。] 香港前途問題的浮現,相應產生了一個財富和土地大轉移現象。 樓市熾熱,正是一種亂世中能得到資財土地的象徵。土地變成火棒,誰可擁有,誰可平安拿走,誰能是能者。這雖然對香港政府的建制有所挑戰,但也無形中使土地更加矜貴。 只要樓市不過火,沒有造成社會騷動,政府便不會全力制止或干涉。 如果從香港政府的土地政策來看,買樓者應該明白,除了發生重大社會危機,高地價政策不會輕易改變。

給十年前的我

圖片
剛過去的週末,筆者不幸地在醫院度過,原因和十年多前、2007 年 10 月港股不斷破頂之際一樣,都是中了「原發自發性氣胸」,不同的是上次中左肺、今次中右肺(好似新盤名:中左 ● 右中)。 這種「疾病」源自肺部和胸膜上一些天生較為脆弱的地方,不知何故突然「爆裂」, 醫學上沒有明顯的原因能誘發,也難以預防 。但是,醫學數據顯示它較大機率發生在具以下表徵的人身上: 1) 男士 (發病率較女士高5倍) 2) 年青 (通常發病年齡在15-30) 3) 高 4) 瘦 5) 有家族病史 6) 有吸煙習慣 以上六項,筆者僅中了 1 和 4。十年前筆者的確年青,但現已 30 歲,想不到仍能「標尾會」;至於第三項,筆者身高僅 177 cm,醫生說不算高,中完又中也是十分無辜;至於 5 和 6,更加是「原來沒有,從來都沒有」。 幸運的是,今次(暫時)不用開刀,進行了三天「供氧治療」便初見成效,醫生也讓筆者出院,希望休息多幾天便能完全康復。 一個月內,筆者不能做負重運動、不能坐飛機、也不宜跑步。為了康復,惟有暫停強身健體計劃了。 難得十年一度的氣胸,筆者也趁空檔想想這兩次住院,世界和自己究竟有甚麼不同: 1) 十年前,筆者讀緊 Year 2,未返過工, 收入全部靠股票 ;今天,畢業七年多,收入全部不靠股票 (REIT及偶然投機除外)。 2) 十年前,恒指在牛市最後的狂歡中破頂, 每天波幅千幾點屬等閒事 ;今天,恒指最近也不斷破頂,但波幅低很多。 3) 十年前,恒指是道指的一倍,國指高道指 50%;今天,恒指僅比道指高 25-30%, 國指僅及道指一半 。 4) 十年前,筆者無醫療保險,住公立醫院一星期連開刀盛惠 700 元;今天,仗著自己公司和太太公司兩份醫療保險,住私家醫院三天,無做手術收費三萬大元,預計自負額不到 500 元,甚至可能是零。 5) 十年前, 在病房聽到其他病人講股票講賺錢 ,說炒中國石油云云;今天,無聽到任何人提起個錢字。(都可能同轉咗半私家房有關) 6) 十年前,樓價屢創新高,上車盤突破 百五 萬,中原指數上望 70 點;今天,樓市仍然不斷破頂,上車盤突破 五百 萬,中原指數上望 170 點。 7) 十年前,供樓利率 5%,沒有現金回贈;今天,供樓利率 2.15%, 扣除現金回贈後低至 1.2%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