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股災不是我的股災

十月圍城,萬眾期待的股災算不算出現了?眾說紛紜。 歷史上十月出事機會並不特別大,數據反而說平均回報不錯,只是出過幾次6-sigma outliers,就被載入了史冊。 印象中上一次跟股災有關的十月已經數到2011年,挾標準普爾破天荒降美國信用評級和歐債危機的餘波,10月初恒指便觸底見16000點,相比起2008年金融海嘯,一連串恐慌事件令恒指低見10676點,只是小巫見大巫。再前一次已經是二十世紀的事,1997-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期,恒指單日勁跌14%然後勁升19%(以百分比計為21年未破之記錄),卻還不如1987年單日勁跌33.33%(以百分比計為31年未破之記錄)。 2018年10月,杜指跌了二千點,恒指跌了三千點,論單月的幅度也不算小。但是從高位跌下來,恒指不過跌了25%(雖然現在恒指已沒有代表性了),令人失望。 更令人失望的是筆者的觀察清單--從2018年1月高位計算,表現最差的只跌了17%,而且大部分跌幅來自上半年;最好的竟然仍有16%升幅! 當股王累跌45%、較不受影響的藍籌大股也跟跌25%以上之際,開始看到不少高手撈底。 「好抵啊!」 對筆者來說,這句說話比粗口更難聽。 股票的買入時機乍現,但筆者想買的東西卻沒甚反應。 等了又等,除了享受人生,還有甚麼可做? 筆者目前可做的確不多。 早前資金回籠,進入「消極進攻」狀態後 ,已經快速增持了資產。近期所謂股災,有升有跌,拉勻卻幾乎平手,再買又不是、賣掉更不是。 考慮擴闊投資範圍?怕未見官先打三十大板。 再等?只怕時間到了,時針偏偏出了錯。 ----------------------- 所謂傳統股災月即將過去,意味著筆者又多了一年閱歷。 三十歲這一年過得不錯,人生各方面也略有寸進,遺憾的只是時機掌握得不太好吧。 最後,當然要補返張亞視永恆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