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大洋路》系列 - 未試過又怎知不行?

既然移民顧問也無法提供一致的答案,那麽向評核機構直接進貢可能成為惟一的確認途徑了。首次進貢費用為A$880,即港幣五千多元,而上訴或重新評核亦需四千多元。雖然不算很貴,但若失敗了再來數回合也所費不菲,而且費時失事。 一旦移民政策再收緊,則得不償失矣。 至此,筆者已決定了直闖評核機構,同時再上網尋找更多可靠的意見。上載文件的時候,筆者又發現原來評核機構要求每份申請都要提供CV一份,即評核者除了看資歷和受僱文件外,也會參考申請者如何介紹讀書和在職生涯每一部分與Nominated Occupation有多大關係。 對於最擅長「說之以理、動之以情」的筆者來說,這實在是太好了! 於是筆者投放大量時間在這部分, 務求評核員對筆者每一項資歷、每一份工作、以至大學的課程、考試的內容都有相當的認知 ,目的是令他明白筆者過去十年的經歷都是圍繞著這項職業。正常人只會寫一頁A4紙的CV,而筆者則寫了三頁,將經歷斬成三份: 1) Pre-qualification education 筆者先將所修讀的「金融工程學」形容成highly relevant with Nominated Occupation,並將大學Transcript所列的課程編號有系統地分成「完全相符」、「高度相關」及「與專業資格有關」部分,並且指出每一個課程與專業資格等級的相關度,更強調在學期間已做過internship of Nominated Occupation。 2) Post-qualification education / designation attainment 由於澳洲相關專業資格的框架與筆者所考的北美專業資格有所不同,為免評核員因不熟悉而胡亂打折,筆者在CV中把專業資格的考試和Module等分組,並將之轉換成澳洲專業各級資格。 筆者甚至連相關專業資格的官方網站、如何 轉換 不同國家的 專業資格 等資訊及其網址皆羅列清楚 ,令評核員知道筆者在畢業之前便已考獲專業大部分入門資格,以便爭取扣減更少的工作經驗。 3) Post-qualification work experience 在工作經驗方面,筆者將所有工作的內容重寫一次,並儘量使用官方認可的職業相關字眼來描述過往的任務。 整體資歷和經驗的排列方式是為了達到終極目標:評核員認可筆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