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收爐 (2018)

圖片
充滿動盪的2018年即將過去。 市況回顧 隨著股市因初小股災和貿易戰的陰霾而持續不振,物業市場在連年上升後,終於在第三季見了短期頂。這一浪真是非同小可,中原指數和差管署指數從2016年4月起累積上升超過45%,細價樓實際市價(撇除極端成交)平均升了50-60%。與上幾次升浪不同的是,這一次連中價樓(1000萬左右)也跟上了,一般升幅達40-50%,相對上其銀碼顯得十分誇張。 不過,當第三季登頂後,「 升得多跌得多 」的效應又浮現了。新界各區的上車盤一口氣從500-600萬的頂峯劈下來,儘管二手交投接近冰封,因此真正低價成交也不多,惟幅度達100萬以上者,並不罕見。相對上, 筆者觀察到中價樓和大價樓幾乎聞風不動,有極少地區更仍在破頂中。 估價方面,第四季起初僅微調,但踏入12月後大幅向下,反映銀行上半年爆數情況嚴重,淡市利用估價下雨收傘,亦非不能理解。估計此惡劣情況在一月會開始改善。 流動資產方面,大部分資產價格在年初登頂後便無以為繼,包括部分筆者持有的REITs,最大跌幅介乎於5-15%之間,惟領展下跌後又已再創高峯,不禁令筆者捶足頓胸、懊悔不已。 港股在年中已見反彈乏力,到10月更全面崩潰;美股年中再破頂後,近期回落比港股更甚,個別科技股從高位回調一半,龍頭股跌30%也是稀鬆平常。 具防守性的股息增長股成了全年大贏家,當中表表者有1883, 2588, 6823, 270, 659等。 美股不振亦令債券和定息證券受牽連,10月開始下跌,部分行業在12月可謂一瀉千里,有些沒有到期日的定息證券跌幅比股市更勁,例如 CTBB 和 SSW PRH,一個月已跌了20%,息率已達十厘,但同時也有不動如山的,例如 C-PRN, GLOG PRA, ISF 等。有到期日的債券情況好一點,中短期債券跌幅約等於「尚餘到期年份 x 1.5%」。 投資組合和操作 以資產升值幅度來看,2018年是「來回天堂又折返人間」一年。年中淨資產曾較2017年底上升40%,其後物業估價回落加上筆者為淡市作額外撥備, 截至12月28日,本年度淨資產(NAV)上升22%   截至12月31日,本年度淨資產(NAV)上升23.8% ,當中12.5%來自儲蓄,10.3%來自物業賬面升值,-7.2%來自額外印花稅(SSD)撥備,5.0%來自投機收入(包括 電能一役 ),

《出走大洋路》系列 - 未雨綢繆

圖片
3. 未雨綢繆 讀者或許仍有印象,澳洲移民局在七月下旬忽然 打破每月邀請兩次 Visa 189 申請的慣例 ,並定於每月十一日發出邀請,當時還令「被動式放棄」申請 Visa 190 (Queensland) 的筆者摔了一交,恰巧遇上付款系統故障才救了筆者一命。當時只道 Visa 189 的配額稍為放寬,並沒料到八月起會大幅增加。 到了八月十一日,筆者收到了 Visa 189 的邀請(發出邀請達2500個),但早前已經遞交了 Visa 190 (Queensland) 的申請,這當真令筆者哭笑不得!半個月後, 筆者又收到了 Visa 190 (New South Wales) 的邀請 ,只剩下經常被指黑箱作業的 Visa 190 (Victoria) 尚未對筆者發出邀請。 應快則慢、應慢則快,實實在在是筆者申請移民的寫照。 雖然筆者表面上已通過了健康核查和成功更換了 IMMI Account 內的護照資料,但是一天未見 Visa Approval,仍有機會陰溝裡翻船。一旦不幸地 Visa 190 申請失敗,其餘的邀請便成了筆者的救生艇。 筆者依稀記得早前瀏覽移民資訊時,曾見 移民局網頁有一個寫得很模糊的要求,內容大致上是說 EOI 內的護照資料需與 Visa Application 一致,否則有權不批出申請 。雖然網頁並沒有詳述為何有此要求,網絡上也沒見有人因此不被批出申請(除了香港人,有兩本護照還想移民的人恐怕很難找吧?),但是為免橫生枝節壞了大事,還是有必要做點未雨綢繆的工夫。 當收到邀請後,申請者只有60天時間遞交申請,逾時不候。然而,若要確定 Visa 190 (Queensland) 申請失敗,那最起碼都要等三至六個月,即最早也要十一月或十二月才有端倪,到時筆者的 Visa 189 邀請早就逾期了。換句話說,若要確保 Visa 190 申請失敗後極速獲邀申請 Visa 189,則應該每月遞交一個 EOI。 於是筆者坐言起行,馬上以 BNO 申請了一個 Visa 189 的 EOI,那時還只是九月初。由於筆者分數不高,即使配額大增,九月受邀的機會仍然很微,多數十月還未等到,但這不打緊,遲來一點更好。 到了十月十日,早前收到的 Visa 189 邀請終於到期了。翌日,更令人意外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次用「哭笑不得」或「啼笑皆非」已無

短債的威力

圖片
很久沒有談債券。 今年以來,在股市大跌、美國加息、中國收水、環球經濟陰霾下,不同類型的債券的 價格 均出現下跌,其中美國國債直接受加息影響下跌,高收益債則較受股市影響(見 風中兄鴻文 ),但兩者的回調尚算輕微,近月較短年期的高收益債一般跌幅在3%以內(公司或行業不景氣的除外),相比股市更大幅跑贏。 真正受到創傷的,是較長年期債券,以及部分亞洲債券,平均跌幅在10%以上,有個別問題的債券甚至跌了25%。 年初筆者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寫了一篇文,名為《 對中長期債券的恐懼 》,旨在道出中長期債券(四年以上)面對加息的環境可能出現 「賺頭蝕尾」 或/及 「價息兩虧」 的情況。我當時很明確地指出,「我覺得大家太小看美國的加息能力了」。 為甚麼恐懼都不夠,還要戰戰兢兢呢? 話說寫那篇文之前,投資債券資歷較淺的筆者曾與不少利用私人銀行大量投資債券的朋友激辯。大部分「大孖沙」(筆者實力太弱、資歷太淺,他們的財力和經驗於我而言相當於「大孖沙」)都反對筆者的看法,認為即使息差(spread)因加息而收窄中,中長期債券仍然值得買進,因為買債目的是持有到期賺息。 這點筆者同意, 我的看法是當時無必要動用槓桿去買入中長期債券,因為有顯著的機會「賺頭蝕尾」。 一名年初大舉買入亞洲債券的朋友指出,因為他肯定不會「賺頭蝕尾」,更不會「價息兩虧」。他甚至說,寧願犧牲息差,也不就債券評級妥協。 筆者當然不同意,但也沒辦法阻止,只好自己 減少槓桿 、減持中長期債券, 甚至只持有非常短期的債券 ,以便隨時轉身射個三分波。 結果年中發生甚麼事? 貿易戰越演越烈,國內資金鏈斷裂甚至燒埋國企債券,房企搶錢搶到 Yield to Maturity 較年初上升一倍也在所不惜,而且新債早發早著,越遲發越貴。比較優質的房地產公司已經由一月的不到四厘發債,到現在要用九厘圈錢;較進取的 YTM 由五、六厘升到十三厘也司空見慣。 YTM 上升七厘是甚麼概念? 一條一年期的債券,YTM 上升七厘大概等於債價下跌6.5%。 但若這是條五年期的債券,YTM 上升七厘便等於債價下跌25%了! 以下是實例證明,同一間公司的同質素債券,兩年期和四年期的分別: (這是兩年期)   (這是四年期) 與此同時,過去一年美國加息共一厘,借貸成本也上升了0.5

《出走大洋路》系列 - 原有國籍的影響

圖片
2. 主要護照 (Critical Passport) 雖然原則上申請者的護照不應影響申請過程的複雜性和所需時間,然而一直以來也有人指出, 來自大中華地區(包括中國內地、香港、台灣)的申請的確不如其他地區(主要是印度和歐洲)般順利。 一說這是因為來自中國內地的申請量太多,影響了進度,而且中國內地的申請者一般而言成功率較低(不知是因為文件真確性還是程序搞錯了?),如果不在暗地裡為不同國家或地區設定配額,海量的申請對其他國家或地區或會不公平。而香港當然是因為被視為與中國內地為同一地區而受無妄之災。 另一說是因為過去一段時間有不少嚴重罪行與香港、台灣和中國內地的移民有關,其中以跨境運毒和違反移民條件為主。 此外,亦有人指出持不同護照的人的申請 Visa 進度不會有明顯分別,但是若干年後申請 Citizenship 時則會有莫大分別。年初, 澳洲有傳媒報導 了一宗真人真事,當中涉及申請 Citizenship 的懷疑歧視情況。 個案中的家庭,丈夫和女兒為英籍港人(British Citizen),而 太太則持香港特區護照 。在澳洲居住超過五年後,去年初全家一起申請入籍澳洲,通過公民入籍測試後很快便獲批公民申請,但之後一早沒有收到公民入籍儀式的正式邀請,直到本年初他們決定分拆入籍申請, 其後丈夫和女兒很快便完成了入籍程序,成為澳洲公民,但太太等於超過一年仍然沒有任何進度。 丈夫指出,他們一家人所有條件都一樣,惟一分別便是原有國籍,因此 只能推斷出原有國籍乃影響入籍申請的重要因素 。更吊詭的是,報導出街後,個案中的太太過了不足兩個月便完成了入籍程序。 回到筆者的個案,筆者在香港回歸前出生,固然擁有不具英國居留權的偽英籍護照 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即 BNO,但在十多年前到期後已沒有再續期,成年以來筆者一直都是用特區護照入境其他國家。當得悉這宗報導後,筆者不敢怠慢,重新申請 BNO 以求入籍時可以使用偽英籍蒙混過關。 即使不被當成英籍,起碼也與中國籍完全切割,確保不會被拖累。 由於 BNO 申請需時,澳洲 Visa 申請亦然,況且入籍也不是一時三刻的事,故在寄出 BNO 申請表格前(註:在網上填表申請 BNO 及付款後,仍需簽妥 Countersignature Form 連同已過期護照寄回英國,申請才會生效)

《按揭攻略》- 加息不宜轉按嗎?

圖片
過去幾個月,除了樓市淡風極盛外( 一早已知 ),還有按揭市場也出現了兩種不同型式的「加息」。 第一次是八月初金管局向銀行施壓,銀行跪低提高了 HIBOR Plan 的封頂利率和 Prime Rate (最優惠利率)Plan 的利率。 第二次是九月中美國加息,滙豐銀行帶頭裝模作樣地加了最優惠利率 0.125% 咁大把。 最近很多網友紛紛表示, 很後悔沒有在年中轉按 ,令現在不能轉按賺取豐厚的現金回贈。 其實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觀念,故此筆者欲撰文一次過釐清讀者對按揭的認知。 -------------------- 首先,讀者必需分清上述兩種加息對現有按揭計劃和新造按揭計劃的影響。 第一種加息是加利率的固定部分,只影響新造按揭計劃,加息後新 Plan 的利率是有可能差過現有按揭計劃。實例如下: 2018年初按揭 Plan 一般為 H+1.3%,封頂 P - 2.85%。這封頂利率已維持了好幾年。 而 Prime rate plan 則為 P - 2.85%,與封頂利率一樣,毫無吸引力。 8月後,按揭 Plan 一般為 H+1.25%,封頂 P - 2.65%。個別銀行可以提供封頂 P - 2.75%。 由於個別銀行的封頂利率較抵,在儘可能的情況下筆者都會建議讀者使用該銀行。以封頂@P - 2.75% 為例,在8月後轉按後的利率最多只會增加 0.1%。以每兩年轉按一次的頻率及貸款額 500 萬計算,兩年多付的利息只是不足一萬元(息隨本減)。 讀者必須緊記的是,轉按的重點是現金回贈。 目前現金回贈動輒達 1.95%,加上筆者提供的額外獎賞,每次轉按的現金回贈超過十萬元(以500 萬計算)! 轉按可淨賺 $95,000 = 總現金回贈 $110,000 - 多付利息 $10,000 - 律師費 $5,000 換言之, 利率方面的所謂 損失根本不值一提! 第二種加息是加浮動利率,影響所有按揭計劃,在此情況下不論轉不轉按,借貸人都已經被加息。 換句話說,轉按只有著數,沒有損失。 讀者不應死守固有的錯誤觀念,以為加息就一定不利貸款。 未來不知美國還會加多少次息,也不知香港的銀行仍在超級水浸的情況下肯跟隨多少。 筆者只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用上述方法計清條數,就知道 轉按一定是利遠多於弊 !

《出走大洋路》系列 - 移民健康核查 (2)

圖片
1. 健康核查 (Health Assessment) (續) 核查中心的醫生檢查器官後,又對小弟的肺部念念不忘,又開始喋喋不休地重覆「肺問題」。問了好一會兒,他又說單憑一張 X-ray 肺片,很難排除筆者曾患肺結核的可能性。他不斷問問題的原因是希望找到一個更具說服力的證據,以免移民局的醫療團隊不同意他的醫學判斷,以致筆者需要自費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費時失事。 醫生說畢便把 X-ray 肺片投射出來,指指肺部上端的陰影。記得年初入院時,醫院的醫生便是基於這些陰影,懷疑筆者的右肺出現氣胸現象,從而游說筆者接受電腦掃描來確診。這些陰影其實是筆者肺部先天較脆弱的部分,從電腦掃描結果可以清晰見到肺部頂端有大量脆弱點。 此時醫生道:「 這些陰影看似是肺部的疤痕,是肺結核患者和康復者的普遍現象。 當然,如果曾經氣胸,這些也可以是爆破後的痕跡。」筆者將醫院的經歷和醫生的診斷和盤托出,核查中心的醫生也很同意,但是他最怕的是不管他如何詳盡地撰寫報告,在沒有進一步證據的情況下,移民局仍有機會不接受他的報告。 想不到無原因的氣胸也可以對移民造成障礙,筆者實在感到十分無奈和焦急。談了一會,便問道:「年初的診斷曾經使用電腦掃描,我看過掃描出來的影像,密集的肺部橫切面非常清晰地顯示了肺部頂端的脆弱點及其狀況。不知電腦掃描的影像對排除肺結核的可能性有否幫助?」 醫生回答說:「移民局不會看影像,他們只會看報告。如果你找到電腦掃描的文字報告,那便儘快電郵給我吧,我會等文件到齊才交到移民局手上。」 筆者當晚回家便馬上尋找電腦掃描的文字報告,可惜在掃描影像袋中遍尋不獲。這下子就慘了,那表示筆者需要在堆積如山的文件堆中找出這張紙。筆者多年來留存大量投資文件、月結單、貸款文件、工作文件、法律文件、通告、樓契、各式各樣的報告等,林林總總的紙張沒有一千張也有八百張,堆起來儼如律師樓的一角。幸好,筆者找了一整晚後,終於尋獲這一張無價之寶。 檢查當天是星期六,筆者便打算星期一回到辦公室才慢慢 scan 給核查中心處理。誰料核查中心在星期一早上已經打電話來催促,似乎他們比我還要緊張!真令小弟感動不已,當即拍照及電郵給醫生,並於同日下午致電中心確保他們已然收妥。 完成這一步後,除了每天每時每刻登入 IMMI 察看批核狀態外,真的沒事可做了,只希望一切順利便好。 兩天後,IMMI 健

《出走大洋路》系列 - 移民健康核查 (1)

圖片
很久沒有 Update 有關移民的進度了。對上一次發文是一個月前,但只是因沒有時間寫文章才 delay 了兩個月,實際上筆者遞交 Visa 申請的時間已是三個月前的事。 事實上,近三個月來,筆者幾乎每天也是默默等待中。 遞交申請後,錢也交了,除了等待有甚麼可以做?恰巧投資方面亦是等待中,工作一向無聊更不值一提,當真悶得要緊! 可以做的還是有的,不過大多是提早完成或避開出岔子的工夫。此刻實在沒事可幹,便臚列如下,當作紀錄: 1. 健康核查 (Health Assessment) 遞交 Visa 申請前,筆者詳閱過各類文件的要求及需備妥的時間,當然健康核查也不例外。但是根據官方資料,健康核查卻沒有明確要求完成的日期。官方資料指健康核查可以隨時進行,包括遞交 Visa 申請後任何時間,甚至可以在有條件批出 Visa 後才進行(當然後期進度會被拖慢)。 資料顯示 健康核查的報告有效期僅一年,而部分 Visa 申請的處理時間可以長達兩年 ,可能因此移民局不會建議申請者應在何時進行健康核查,以免申請者將報告過期的賬賴到官方網站頭上。 筆者所申請的 Visa 一般處理時間為六至九個月之間(近來又變成七到八個月),沒有必要延遲進行。起初筆者也不知道如何進行,誰知遞交申請後一天,IMMI 登入戶口便暗藏健康核查的申請資料,簡單填上個人資料及回答健康問卷後,便能獲得一份用於申請健康核查的身份證明文件。 官方認可的核查中心有兩間,價錢一樣,估計內容亦是一致。健康核查的目的當然是讓移民局排除不健康的申請者,但何謂不健康?從核查問卷中和核查機構職員的話裡可找到端倪。 問卷中主要問及高度傳染性疾病 (如肺結核)、 致命傳染病 (如愛滋病)、 嚴重疾病 (如心臟疾病) 和末期疾病等,而核查機構職員則一再詢問有沒有肺病的紀錄 ,如曾經因生病作 X-ray 檢查也要一併攜同。但是問卷中並沒有問及家族病歷。 若讀者瀏覽本 Blog 已久,該依稀記得筆者曾經過去十一年間 兩度因「原發自發性氣胸」入院 ,其中一次便是今年初(兩次都是股市高位!)。 當筆者聽到職員要求帶同 X-ray 檢查時,起初也不以為然,心想氣胸既不具傳染性,也不是甚麼大病,該不會對澳洲造成醫療負擔,固此也不應有任何 Reject 申請的可能性。 於是筆者便帶同

你的股災不是我的股災

圖片
十月圍城,萬眾期待的股災算不算出現了?眾說紛紜。 歷史上十月出事機會並不特別大,數據反而說平均回報不錯,只是出過幾次6-sigma outliers,就被載入了史冊。 印象中上一次跟股災有關的十月已經數到2011年,挾標準普爾破天荒降美國信用評級和歐債危機的餘波,10月初恒指便觸底見16000點,相比起2008年金融海嘯,一連串恐慌事件令恒指低見10676點,只是小巫見大巫。再前一次已經是二十世紀的事,1997-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期,恒指單日勁跌14%然後勁升19%(以百分比計為21年未破之記錄),卻還不如1987年單日勁跌33.33%(以百分比計為31年未破之記錄)。 2018年10月,杜指跌了二千點,恒指跌了三千點,論單月的幅度也不算小。但是從高位跌下來,恒指不過跌了25%(雖然現在恒指已沒有代表性了),令人失望。 更令人失望的是筆者的觀察清單--從2018年1月高位計算,表現最差的只跌了17%,而且大部分跌幅來自上半年;最好的竟然仍有16%升幅! 當股王累跌45%、較不受影響的藍籌大股也跟跌25%以上之際,開始看到不少高手撈底。 「好抵啊!」 對筆者來說,這句說話比粗口更難聽。 股票的買入時機乍現,但筆者想買的東西卻沒甚反應。 等了又等,除了享受人生,還有甚麼可做? 筆者目前可做的確不多。 早前資金回籠,進入「消極進攻」狀態後 ,已經快速增持了資產。近期所謂股災,有升有跌,拉勻卻幾乎平手,再買又不是、賣掉更不是。 考慮擴闊投資範圍?怕未見官先打三十大板。 再等?只怕時間到了,時針偏偏出了錯。 ----------------------- 所謂傳統股災月即將過去,意味著筆者又多了一年閱歷。 三十歲這一年過得不錯,人生各方面也略有寸進,遺憾的只是時機掌握得不太好吧。 最後,當然要補返張亞視永恆照:

《出走大洋路》系列 - 通過州政府提名 開始申請VISA

圖片
上回提到,筆者欲利用 BSMQ 未有清晰指明繳費期限為由,希望可以博得繼續申請的機會。 果然不出所料,翌日大清早,BSMQ 便回覆了我的電郵,但是內容令人意外: We had some issues with the payment portal earlier in the week and late last week. That could explain. I don't have a record that you were successful with the payment. It's all fixed now, so give it another try. 唔L係掛 X 2,又會咁啱 Payment portal 壞咗?還是他們見到我的「投訴」,以為自己的系統壞了急忙安撫我? 對筆者來說,這當然不重要,最緊要他們願意接受我的繳費。 於是筆者二話不說便打開繳費網頁,準備乖乖奉上 AU$200... 然而,事情並不順利,筆者輸入信用卡資料後, 畫面停留在「載入中...」長達半小時也未有進展,似乎 Payment Portal 真的有點問題 。與此同時,筆者卻收到銀行發來的短訊,指我授權了某公司收取 AU$200。正常情況下,應該當是交易完成了,但是由於筆者收不到確認電郵,在不容有失的前題下,決定再發電郵煩下 BSMQ,看看他們有否收到款煩。 這次 BSMQ 回應很快,僅九分鐘後便有另一位職員回覆電郵。職員指最近修復 Payment Portal 後收到極大量繳費,著筆者在電腦網頁再試一次(原本筆者在電話繳費),以便他們可以 Narrow down if the issues is with paying just with phone。 這不錯是一個有效方法,但僅有效於為 BSMQ 解決問題,對於筆者來說卻有重覆繳費的風險(不要忘記 BSMQ 網頁指明所有繳費都是 not refundable)。既然 BSMQ 已大方承認系統有問題,換句話說「莊閒」已逆轉,也不急於要馬上確認繳費生效,於是筆者又回覆電郵要求澄清是否 Refundable 的問題。 就這樣電郵來來回回幾次,期間筆者亦有向銀行查詢,幾可肯定交易已經完成。幾小時後,BSMQ 終於回覆電郵指他們已收到繳費,可謂大功告成了。 接下來

領展姍姍來遲的收購(傳聞)

圖片
領展宣布賣產後近十個月、收錢超過半年後,今早終於傳出出手買入深圳商場項目,若成事將令領展內地物業組合地理範圍覆蓋至北上深廣四大城市。 被相中的物業是深圳福田「怡景中心城」,與會展中心地鐵站連接,是一個純商場項目,並沒有上蓋商廈。賣家是「怡景集團」,但未知此公司的資金源自何方,只道是一家1994年成立的地產投資公司,在2002年斥資10億元人民幣開發此商場,若2018年以65億元人民幣出售,複合年回報約為12.4%(未計期間租務回報及假設沒有槓桿)。 http://www.etnet.com.hk/www/tc/news/categorized_news_detail.php?newsid=ETN280927513&category=property 領展(00823)不時在內地收購商場,消息指,該基金正洽購深圳中心城商場,項目涉 及150萬平方呎,涉資達65億元人民幣(約74億港元)。若最終落實,基金於內地四大城市均有投資項目。 市場消息指,領展正以約65億元人民幣,洽購深圳中心城(Central Walk) 商場。物業位於深圳市中心福田區,與深圳地鐵會展中心站連接。商場樓高6層,總樓面約 150萬平方呎,租戶包括有Zara旗艦店、戲院等。 領展日前公布,其管理人領展資產管理公司董事會,擬就資產組合進行評估,評估可能涉及 潛在的資產出售或收購,並以匯豐銀行作為財務顧問,以及戴德梁行作為房地產顧問。市場人士預計,領展是次除購入新項目同時,亦正部署出售香港商場。 回看 當天筆者對領展賣產的分析 ,可說不太準確,甚至不能正確地估算管理層的想法。 又或者,世界變得太快、太多,王生出身投行,對配合物業投資的金融狀況比筆者實在要敏銳太多了! 不用說太多,一起來回帶鞭屍吧: 1. 減債 預測:不會減債 結果:沒有減債 2. 回購 預測:不值得在3.4%的股息率下回購,機會不大 結果:累計斥資40億元作回購,Forward yield c. 3.35-3.75% 3. 購買本地商業項目 預測:物色一至兩個九龍區項目作翻新 結果:暫時沒有發生 4. 購買內地商業項目 預測:物色一個內地項目 結果:傳聞將買入74億元的深圳項目 5. 買商業地 預測:買入九龍商業土地 結果:暫未有適合土地供應

《出走大洋路》系列 - 賴皮

圖片
香港人有甚麼劣根性? 別的不說,單是「賴皮」和「投訴」兩種行為已經入骨到變成一種文化。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筆者在這兩方面當然有一定的「修養」。 每個人都有過去,但願這是我最後一次這樣做,他朝就不要帶著這兩喼劣根性上飛機了。 ------------------------ 筆者翻閱當初收到的 Pre-invitation email,上面寫著一句: Once a payment has been made you will receive a confirmation email. 日前筆者上載文件完畢後,曾經接入過繳費頁,連信用卡資料都打好了,只是最後在授權頁沒有再進一步,當然也沒有收到確認電郵。從常人角度出發,繳費後等信用卡月結單來確認,雖然聽起來有點落後,但這也不算是一個不能接受/難以置信的行為吧?所以我決定從這一點出發。 筆者向發出 Pre-invitation 給我的 BSMQ 員工寫了一個非常簡短的電郵,內容大概是: 「我早前收到你們的邀請,並在十四天內上載了文件,但是我沒有注意到有關繳費的確認電郵。最近收到的信用卡賬單也沒有相關的款項,因此我懷疑我的繳費失敗了。」 然後筆者禮貌地詢問能否再嘗試繳費,以便繼續申請 Visa 190 (QLD)。 筆者從來沒有成功繳費的跡象,這電郵根本是夾硬來, 只是希望 BSMQ 原諒筆者「一時不小心」沒有注意確認電郵 。事已至此,也沒有其他辦法,只希望 BSMQ 網開一面吧。 一整天過去,沒有收到回覆,甚至連循例的 auto-reply 或 standard wordings/timeline 也沒有。 筆者又變得異常焦急,心癢難耐有如熱煱上的螞蟻......不,應該是有如被千千萬萬隻薩拉熱窩上的螞蟻咬著,痕不欲生,實在不得不找點事來做,以慰解心靈的空虛。 為了盡量讓自己變得更有建設性,筆者再三細閱該 Pre-invitation 電郵,又反覆遍尋 BSMQ 的網站,希望找出一絲細微的漏洞,以便耍手段賴皮。 皇天不負有心人,筆者最終發現了一個驚天大秘密..... 秘密就在電郵的字眼上: 留意兩個紅圈,原來只有上載文件有十四天期限,有關繳費卻只是寫「...當你 上載所有 文件後,必需繳費才能完成申請...」,但卻沒有清晰指明繳費期限。

在不晴朗的一天出發

圖片
(攝於蘇格蘭,2017年9月) 面對超強颱風山竹的肆虐,相信剛過去的周末大部分讀者都留在家中,被迫親眼目睹災難片的情節。 不知算幸運還是不幸,近30年香港受颶風正面吹襲的經歷很少,筆者出生以來僅四度遇上十號風球,第一次遇上約克已是二十世紀的事(19年前同一天),剛升中的我記憶已變得模糊;隨後的維辛迪(2012)、天鴿(2017)都不過爾爾,前者的突然增強是一大驚喜,並提前經歷到十幾年一遇的十號波,後者對澳門破壞力較大,筆者居住的區份並未能感受到颶風的威力,連陣風也僅達烈風或暴風級別。 風暴回顧 但是今次山竹卻差得遠,雖然路徑不如一星期前預期能避開呂宋島,也因此風力減弱約30%,但是最後仍以強颱風級別、接近吹到正的距離在最當風的西風方掠過香港。筆者在家中 首次感受到颶風級別的十分鐘平均風速 ,陣風更難得地達140km/h(不要和高地和離岸相比),橫風橫雨持續四至五小時。下午風力減弱後,筆者到樓下視察一下,雖然只有少量天花被吹落,但平台花園不少樹木倒塌了,後山更是全面崩潰、滿目瘡痍,令人心痛不已。 山竹吹襲期間,全港八個測風站中,有多達五個十分鐘平均風速錄得暴風至颶風級別,而對上兩次十號風球僅得兩個測風站達到暴風級別, 可見同為十號風球,山竹更為實至名歸 。然而,山竹仍未能與早年的超級颱風溫黛、愛倫相提並論,後兩者風力更強、且更正面地吹襲香港,實在很難想像當年較為落後的香港是如何善後。 縱然風力如此強勁,幸運地筆者的家並未受影響,只是在橫風橫雨期間冷氣機滴水,以及有少量水點吹入從露台底的縫隙吹入,希望大家也是安然度過。 投資回顧 最近完成了五宗筆者自己的按揭申請,成功加按不少資金及 賺得大量現金回贈 。由於首階段轉按已完成,適逢香港股市回調, 部分目標 已進入射程範圍, 雖然市況仍然非常不明朗,但感覺上現時較三、四個月前更適合進場 。 筆者目前狀態由「全面防守」轉成「消極進攻」,部分按揭回籠的資金已投放在流動資產上,包括美元債券、香港REIT、新加坡REIT和少量港股,而債券的可接受年期亦略為加長至3.5年(但仍以兩年內到期為主)。 餘下兩個物業要等待明年年初,罰息期完結時才能轉按,希望到時仍能維持 高估價 。 樓市方面,明顯進入調整階段。畢竟都連升了28個月, 筆者六月初對淡友投降已感到「周身唔聚財」 ,不過貫徹「樓市

《出走大洋路》系列 - 過度自信 猶如賭博

圖片
想到「Queensland 刻意搶客」這個陰謀論,筆者開始對 Visa 190 (QLD) 感到卻步... 畢竟 Visa 190 諸多制肘,除了首兩年必須住在 Queensland,亦有可能被要求不准住在 City Centre 附近。此外,移民局亦有調查機制,並非單靠 honest system,若未能出示長期居住在 Queensland 的證明,則有可能被取消 Visa 及即時遣返,甚至可能被終生剝奪居住在澳洲的權利。 假如成功透過 Visa 190 (QLD) 移民澳洲, 雖然筆者必定會遵守承諾最少在 Queensland 居住兩年,然而要保留「居住證明」這件事本身就有相當的難度。 根據網友的分享,超市的收據、Medicare 登記地、住址證明等皆有人推薦作「居住證明」,但也不是絕對可信,移民局亦可能要求出示更多證明。 文件早於期限屆滿前十天已經備妥並上載,Visa 190 (QLD) 萬事俱備,只欠交錢... 然而筆者卻因上述的陰謀論,遲遲未能狠下決定... 到了期限屆滿前一天,即7月18日晚上,筆者再跟太太討論,決定是否去馬。 筆者認為根據移民局的往績,將邀請配額舞上舞落的可能性甚低。 而顧問公司的數據則顯示,筆者在下一輪 Visa 189 獲邀的機會接近100%。 太太則屬意去馬,她覺得即使之後收到 Visa 189 邀請,大不了就是損失 AU$200。簡單來說, 她認為移民的事已經因早前不止一次的決策失誤 (例如 2017年底的「配額贖回潮」 ) 拖了很久,既然沒有絕對把握就不該放棄眼前的機會 ,當買個保險也好。 思前想後,筆者最後做了一個非常愚蠢的決定... ... ... ... 那就是  跟.女.人.對.著.幹! 大家都是成年人,我應該明白這樣做通常沒甚麼好下場,而且對象還要是一個如此聰明的女人。 那一夜,我沒有交錢。我省下AU$200,換來一星期的盼望,同時也換來一天比一天緊張的心情。 好不容易終於捱到7月24日,按照傳統 Visa 189 邀請電郵會在香港晚上十時開始陸續發出。 但是在這夜,甚麼事也沒有發生。 沒有電郵,官方網頁也沒有任何宣布。 網上論壇也沒有人宣稱收到邀請。WhatsApp 群組亦然。 回家的路上,我倆也沒有交流。很有「山雨欲來」的意境。

《出走大洋路》系列 - 配額重新放寬

圖片
上回提到 ,筆者申請 Visa 190 (QLD) EOI 後極速獲 Queensland Pre-invite,十四天內要準備好所需文件,另外需要邀付 AU$200 的額外申請費用。至於最麻煩的 Commitment Statement,原來 官方網站也有簡單建議如何撰寫 : 1. Before writing your statement, be sure to research the following: Towns and regions in Queensland to settle in, including:  - Employment, Climate, Health/medical services, Study/schooling options, Lifestyle, Facilities, Cost of living, and o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to your circumstances. 2. We want to see a statement, in your own words, which outlines your personal reasons for wanting to migrate to a chosen region and continue to live in Queensland, including: - Why Queensland? - Your preferred town/ region (including a postcode) and why? - Any other personal circumstances which are relevant to your application, such as future plans, employment, family, friends and home country situation. - As a guide, try to keep your statement to less than two pages. Please remember there is no set template on writing a commitment statement. 3.

《出走大洋路》系列 - 吉兆成真

圖片
不知從何時起,「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成了筆者的喜脈...... 丫唔係,應該是「吉兆」才對。 (懶係)科學一點說,其實人遇到突遇其來的改變,不管是危險還是機遇,「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是很正常的事;對筆者來說, 遇上突發事件正是最佳的突破點 ,就好像職場上位的人,往往都是「救火能手」一樣。 筆者一向反應和做事都較常人迅速(即係衝動),當出現此「吉兆」時,立即進入戒備狀態,移民群組的人很好,連 Occupation List 條 hyperlink 都 send 埋出來,令我攤在床上已經可以秒速 check 到是否合資格。 一邊 Loading,筆者一邊冷汗直冒,看著那張三百幾個職業的清單,一直掃到底......冇ge...... 再 match 返個 Occupation code 直接搵......真係無喎......點解ge? 點解ge? 點解ge? ... 正當筆者準備再陷入萬念俱灰之際...... 哦......原來有兩張 Lists...XDDDD 原來第一張有三百幾個職業只係容許本身已在 Queensland 工作的申請者,第二張只有百幾個職業就只容許海外申請者。筆者的職業在第二張清單上,正。 甫確認具資格申請,筆者15秒內已經起床(快過返工60倍)兼衝出客廳(要放棄涼浸浸的冷氣房,超痛苦)開 laptop 去 IMMI 申請 EOI。 在炎熱仲夏的中午,「手心冒汗」很快發展成「四肢冒汗」,面對著這張長達十七頁的申請表,筆者當然不會蠢到逐項填上-既然已經交過三次EOI,Copy and paste 是常識吧。但是面對著出名緩慢的澳洲伺服器(越洋的基礎建設問題),即使全程 Copy and paste 也非常花時間。 等待著每一次 loading 頁面時,筆者冷汗直冒,心裡很希望 load 快點但屢屢事與願違。好不容易終於捱到了最後兩頁,不斷答 yes yes yes 完又 No no no,精神快要崩潰了。 無他,移民申請實乃爭分奪秒之事, 筆者身處香港已經輸了兩小時給身處澳洲的競爭者,若不能爭取在首天交表,恐怕在輪候隊伍中會落後兩、三個月。 筆者必需盡量爭取做到第一批申請者。 結果筆者在十二時半左右遞交EOI,即澳洲時間下午二時半,這算早還是晏? Anyway,可以做的已經做了,好好

轉載:高天佑 《深圳樓 vs 香港樓》

圖片
筆者對大灣區並無好感(成日聽都幾煩),但大致上同意作者觀點, 如果 北上置業的條件改善(如按揭成數、流動性、利率等),投資內地靠近一線的發展區的回報肯定勝過香港,即使 risk-adjusted 亦然。 然而,當頗大部分香港人連香港的物業市場也不想觸碰,甚至對物業「鄙而遠之」,縱有機會又如何? 以下為筆者節錄之重點: - 基於人口持續流入, CBRE預測深圳未來樓價有可能追近香港。 - 11個城市將有3個不同發展層面:一、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續當領頭羊;二、東莞和佛山將受惠於外溢效應;三、珠海、中山、江門、肇慶等可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帶動,實現「產業過江」。 - 人口1.2億的日本有東京、大阪和京都三個名城,各具特色;人口3.2億的美國更有紐約、華盛頓、芝加哥和矽谷等多個都會群,發揮各自戰略作用。至於 人口達13億的中國,又豈會撐不起幾個超級城市。 -「 北上深」樓價水平絕非按照全國收入平均數,也不是看居民的平均收入 ,而是根據全國最有錢/最具賺錢能力5%人的購買力。 - 香港本身也是超級城市,在資金流通、稅務、法制、資訊自由、國際化、出境便利等方面仍然領先「北上深」,所以 「北上深」樓價和香港樓價同步長線向上,且前者對後者構成推動效應 ,而非此消彼長。 - 政府有責任照顧「真.香港人」福祉,總不能叫新一代廢青全部躝上大灣區。港府有必要把公營房屋市場和私樓市場完全分割,否則 700多萬港人之中佔大多數的普通人,又豈能跟內地13億人中的精英競爭買樓。 全文如下: http://www1.hkej.com/dailynews/finnews/article/1932125/%E6%B7%B1%E5%9C%B3%E6%A8%93+vs+%E9%A6%99%E6%B8%AF%E6%A8%93 大灣區大灣區大灣區,香港人今年不斷聽到這三隻字,但相關規劃遲遲未公布,難為很多研究機構只能憑空吹水,而大家關心的始終只有「買樓」。世邦魏理仕(CBRE)昨天發表「大灣區研究報告」,預測深圳基於人口持續流入,未來樓價有可能追近香港。實際上,北京、上海、深圳這三大城市,其樓價應該按照全國最有錢5%人的購買力來看待,而香港身為中國另一超級城市,當然亦不例外。因此,近來不少有識之士建議港府要把樓市清晰分割為「本地用家」和「投資者/外來買家

《出走大洋路》系列 - 新出路:州政府擔保

圖片
6月起,澳洲政府不斷放風將會進一步收緊移民政策,包括配偶簽證、家庭團聚簽證、工作假期簽證、僱主擔保簽證、州政府擔保簽證,當然技術移民簽證也不例外。 雖然筆者較早前已遞交EOI申請(Visa 189),但政策既然如此,深知再等下去也是凶多吉少,但要再提升分數又感到無能為力。 再回帶一下,能提升分數的方法只餘三途 : 1) 英語水平,考到Superior可加10分 (相當於IELTS「四個八」),但真不知要試多少年,恐怕到時筆者的年齡已不再達標。 2)  早前70s兄在留言提及 的NAATI 英語/廣東話翻譯技能也可加5分,但要通過測試必須飛往澳洲應考,而且長期暫停報名,又是不知等到何年何月。 3) 州政府擔保(Visa 190),若獲邀可加5分。既然1/2皆不是出路,惟有研究這個筆者一直以來頗為抗拒的選擇。 原來一直以來筆者對州政府擔保有點誤會,以為必定要住在不受歡迎的州份及極為偏遠的地區(如土人活躍的地區)才能獲邀,誰知上網看看相關分享才知道根本不是這回事 ,熱門州份如New South Wales、Victoria等一樣不斷有人獲邀,只是不能住在City Centre附近。反正筆者移民後也不打算重操故業,也不會考慮做其他Office工作(繼續返Office不如留在香港吧),住遠一點也無妨吧! 於是筆者馬上多Submit兩個EOI,分別是New South Wales和Victoria,另外筆者頗有興趣定居的Queensland早在5月已停止接受本年度的州政府擔保邀請,故暫無法申請。 以為分數提升至75分很快便會收到邀請? 少年,你太年輕了!你以為只有你懂這樣做嗎?觀乎網上各路願意分享的人,最少有一半人同時申請Visa 189、Visa 190 (New South Wales)和Visa 190 (Victoria),個別人士或因就業問題只會申請其中一個Visa 190,但總括來說除非Visa 190的配額遠多於Visa 189,否則 70分的Visa 189和75分的Visa 190,分別根本不大! 唉,這又不行,那又不行,難道真的要望天打卦嗎? ------------------------- 6月20日,上年度最後一次Visa 189結果出爐。 毫無懸念,最低獲邀分數續為

股王s落難 哀鴻遍野

圖片
港股輪流洗倉,一隻隻股王前仆後繼地落難,所謂「投資界」一片愁雲慘霧。 恒指從高位回調19%,並不足以反映去年的強勢股有幾慘烈。 以最低位計,騰訊累跌33%,已經算是比較具防守性了。其他曾熱炒的行業,稍有風吹草動皆被用作洗倉的藉口。 碧桂園累跌44%,楓葉教育49%,舜宇50%,吉利51%,瑞聲56%,金山軟件58%,金斯瑞62%。癲就癲在以上八隻股票,有五隻是恒指成份股。 半新股股王仲勁,除了閱文「僅跌」一半之外,其餘從高位下調70%是常態。 以上解釋了為何筆者年初急於從 電能一役 中求成。筆者早已預料2018年是艱苦的一年,但無想過跌的不是短期應受加息影響的REIT,卻是被視為ATM港股。 與此同時,卻有一堆所謂防守股逆加息周期為股市贈興。 從一月尾起計,香港電訊累升7%,恒生銀行11%,中銀飛機租賃13%,領展14%,中電25%。 債市方面,早前中資債瀕現違約,雖然金額與整體債市相比微不足道,但也令債價下跌5%以上。這僅相當於股市一兩天波幅,加上債券不違約始終會回歸100元, 再次見證到資產配置的重要性 。 ( 領展反升,令筆者大失所望,可謂抵死 。惟因資金限制了時機,也沒有甚麼好後悔。) 扭一扭個地球儀,到有12小時時差的美國東岸看看。 DJI同樣於一月登頂,一輪恐慌過後,又貿易戰又制裁又土耳其又阿根庭又加息,你不敢想像現在DJI僅距離高位5.5%,用於預示經濟活動的DJUA較11月高位也僅低6%,而Nasdaq更比一月高位高4%。 與香港相比,人家的股王真是嚇死你 : 從一月尾起計,Microsoft +13%, Google +14%, Netflix +21%, Apple +26%, Amazon +31%。 就算因Cambridge Analytica Scandal和業績預警勁跌兩鑊的Facebook,都只累跌4%咁大把。 債市方面,美國高投資評級的公司債在年初經歷了少許震蕩,現在大致上回復穩定了。 以上觀察代表了甚麼呢? 過去幾年港股的升勢集中在少數個別行業,如科技、汽車、教育等,另外少數收息股持續有不俗表現;而美股表面上百花齊放,持續巨大的升幅卻更高度集中在幾隻科技巨無霸和一切無限美麗憧憬而幻想又未破滅的「未知世界股」。 現在熊踪詐現,卻又未見有環球崩盤的跡象,而考慮到美

《出走大洋路》系列 - 努力不敵門檻

圖片
執筆之時,傳來at17成員盧凱彤小姐自殺的消息。雖然我並非她的忠實歌迷,但她的歌聲也曾在我的中學時期日夜縈繞在我的耳邊。她僅比筆者年長一歲,作為中學時代的一個「偶像」,未免太年輕了吧!但正因如此,在許多意識形態乃至普世價值觀上,她與筆者一代人是最為貼近。她的離開不免令人震驚、難受、惋惜,再聽她的歌聲、看她的影片,我甚至被她弄到 有點情緒低落。但這是她的選擇,除了她以外,無人有權指指點點,我也衷心希望這對她是一種解脫。 對於那些對生命還未絕望的朋友,不妨想一想她的歌詞: Why don't you just hug someone...just kiss someone...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讓她的歌聲遺愛人間吧。 ************************************************************ Skill Assessment 過關後,下一步當然是「表達興趣」(Expression of Interest, 簡稱EOI) 。 所謂的EOI是一份冗長表格,填妥便會獲得分數,可以開始排隊等待邀請。事緣想申請移民者如天上繁星,當中很多根本是沒有資格,或分數未達要求,若每人打從一開始便要交申請簽證的費用,相信很多人也會馬上放棄;而且要移民日復一日地處理大量無資格移民的文件,也是浪費資源。 因此, EOI雖然只是一份表格,但當中上百項資料或問題,不但擔當了計分的功能,同時也將未有做好前期工作的申請者拒諸門外 。例如EOI會問及Skill Assessment結果,如果申請者沒有做Skill Assessment或未有結果便submit EOI,到這一步便要停止,因為EOI雖然不會要求提供證明文件,但會要求輸入文件編號,沒有編號便不能繼續。又如英語水平測試,也是要求申請者輸入測試成績及reference number,道理一樣。 倘若申請者獲得的分數是60或以上(從2018年7月1日起,此要求提升至65),EOI便能成功submit。這是否意味著申請者可以坐定定等邀請? 當然不是。話明有分數,即是申請者已被分高低, 筆者submit EOI前移民局發出邀請的分數已提高至70分 ,換句話說即75分或以上的申請者可以直行直過,而70分

《出走大洋路》系列 - 未試過又怎知不行?

圖片
既然移民顧問也無法提供一致的答案,那麽向評核機構直接進貢可能成為惟一的確認途徑了。首次進貢費用為A$880,即港幣五千多元,而上訴或重新評核亦需四千多元。雖然不算很貴,但若失敗了再來數回合也所費不菲,而且費時失事。 一旦移民政策再收緊,則得不償失矣。 至此,筆者已決定了直闖評核機構,同時再上網尋找更多可靠的意見。上載文件的時候,筆者又發現原來評核機構要求每份申請都要提供CV一份,即評核者除了看資歷和受僱文件外,也會參考申請者如何介紹讀書和在職生涯每一部分與Nominated Occupation有多大關係。 對於最擅長「說之以理、動之以情」的筆者來說,這實在是太好了! 於是筆者投放大量時間在這部分, 務求評核員對筆者每一項資歷、每一份工作、以至大學的課程、考試的內容都有相當的認知 ,目的是令他明白筆者過去十年的經歷都是圍繞著這項職業。正常人只會寫一頁A4紙的CV,而筆者則寫了三頁,將經歷斬成三份: 1) Pre-qualification education 筆者先將所修讀的「金融工程學」形容成highly relevant with Nominated Occupation,並將大學Transcript所列的課程編號有系統地分成「完全相符」、「高度相關」及「與專業資格有關」部分,並且指出每一個課程與專業資格等級的相關度,更強調在學期間已做過internship of Nominated Occupation。 2) Post-qualification education / designation attainment 由於澳洲相關專業資格的框架與筆者所考的北美專業資格有所不同,為免評核員因不熟悉而胡亂打折,筆者在CV中把專業資格的考試和Module等分組,並將之轉換成澳洲專業各級資格。 筆者甚至連相關專業資格的官方網站、如何 轉換 不同國家的 專業資格 等資訊及其網址皆羅列清楚 ,令評核員知道筆者在畢業之前便已考獲專業大部分入門資格,以便爭取扣減更少的工作經驗。 3) Post-qualification work experience 在工作經驗方面,筆者將所有工作的內容重寫一次,並儘量使用官方認可的職業相關字眼來描述過往的任務。 整體資歷和經驗的排列方式是為了達到終極目標:評核員認可筆者所有

你不會輸,但你不能贏

圖片
與朋友WhatsApp亂聊一通,不知怎地由投資談到了生活,又由生活說到career。然後,又回到了老問題:打工,真係無得輸? 沒錯, 撇除投資不說 ,打工的本質就是無得輸。 股東出錢,贏就袋九成,輸就自己食。 管理層出腦,贏之前講定點分,輸就袋份高薪找下一條水魚。 打工仔出時間,贏咗才有得分少少,但是無得輸。 按此推論,這個世界大部分人都是打工仔,所以大部分人都無得輸。 問題來了:這世上要做到雙贏已經很難,有甚麼可能大部分人都贏? 有! 當大家追求的東西不同時,便可以締造多贏。但這同時意味著,若大家所追求的東西一致,便不可能製造如此多的贏家。 不要拗甚麼「我返這份工是為了多點時間留給家庭」、「返工是為挑戰不是為錢」,筆者不是想說work life balance。Work life balance係人都明,亦不是每人都適合不打工,更不是每人都有資格不打工。 筆者想說的是, 認清工作包含金錢回報的事實,而這部分回報的所謂「無得輸」,其實同時「無得贏」。 不管你返工如何善用時間,不管你工餘時間如何善待自己和家人,你也無法否定「每天那八小時就是貢獻了給公司」這個事實。 打工無問題,只要不過度美化了打工就OK。 講到尾,投資真是很重要。留意上文強調了「撇除投資不說」,因為只要投資成績過得去,以上的就成了廢話。 看著那些投資屢戰屢敗的人兄,說到工作眉飛色舞,彷彿全世界只有他是過著夢寐以求的生活。自己投資失敗,卻指著人家的投資項目大放厥詞。酸到隔住個mon都聞到、駁住幾萬公里的fibre都feel到。 忽然又諗起法子兄的一句話: 比武,你打十次輸十次之後,你會知道自己技不如人。 投資,你估十次錯十次之後,你還會以為自己英明神武,依然滔滔不絕。 投資重要,不過還是不及謙卑、自重。共勉之!

唔食「細米」

圖片
萬眾期待、首隻同股不同權的 IPO 終於橫空降世,小米是也。雖然香港打著保護小股民的旗號(是笑話、廢話、還是謊話?),落後外國多年才施施然讓同股不同權放行,但也算港股近年難得一見的盛事,相信不少人都會趁墟參與一下。 友人說小米是具概念的互聯網公司,加上未來仍有很多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股要圈錢,以陰謀論觀之就不可能讓它失色,所以打算認購。 筆者就絕對不考慮。原因很簡單:值搏率和潛在回報不足。 值搏率是很 judgmental 的,覺得不足的理由並非驚世發現,只是路人皆見的事實,但已足夠讓筆者決斷地說不。 第一,市底差。市底差即投資者參與度低、接貨者少、超額少、冇人搶貨。 IPO最重要是炒供求,冇人玩即係死得。 第二,趕上市。市況咁差,估值不斷被壓價,為何仍堅持在此刻上市? 不禁令人生疑,值搏率大減。 第三,外資券商全軍覆沒。有傳是出價太低,以致只有進取的中資券商入圍。 Underwriter 都唔玩,令人信心大減,先不談賺錢,這一點令筆者覺得保底都成問題。 潛在回報方面,小米集資金額大,派貨不會少,超額不會多。此外,小米令人產生遐想的概念不多,這種 IPO 在理想市況下,首日也只有一兩成升幅,何況是現在。 若從投資角度睇,就更令人卻步。小米盈利能力低,前路不明,無人知道它未來的發展方向。小米既沒有 AAPL 那種橫掃全球用家兼極高margin的硬件,也沒有 NVDA 式令人無限憧憬的爆發性,更沒有 FANG 的軟件(或者有而未見其利)。 即使有,看看 FB 和 BABA 上市後的表現,便明白為何這種 IPO 不是我的茶。 如果只係得陰謀論一個理由,筆者寧可留待上市後慢慢尋底再尋寶,也不會考慮玩一個供過於求的遊戲。

無病呻吟

圖片
有一句話筆者很喜歡:「你永遠不能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不知出處在哪。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你喜歡打工,他喜歡創業,我喜歡Hea富,大家都有自己的路,沒有對錯之分,亦無需要向任何人交代(家人除外)。然而, 若選了X,就不要期望會得到Y的成果; 若乜都唔做,就唔好期望良性改變會自動出現。 話說昨天筆者的朋友圈中傳來一則新聞,指紀律部隊退休年齡可延至60歲。 (A/B = 朋友,C = 筆者) A: 梗係唔延啦,55歲退休都覺得耐 B: 好多人都係hea住返工 A: Hea住返都係浪費生命,每日困係 office 7,8個鐘 B: 而家我都覺得浪費時間生命,但係唔返工可以點 C: 咁你咁多年來都覺得返工浪費,但又乜都唔做,唔通你認為solution會自己出現 B: 所以咪返工囉 C: 返工 = 浪費生命 => Solution = 返工,Goodest logic B: 這是懶人的解決方法 大佬B,你知唔知自己up緊乜嘢? 點解可以跳step跳成咁?我真係跟唔到。 筆者認真地思考良久、絞盡腦汁後終於推斷出問題出在哪裡: 返工 = 浪費生命 ==== (我唔想諗) ====> Solution = 返工 加入一條萬能key,無論後面的等式是甚麼都可以,這真是完美的邏輯? ************************************ 讀者可能覺得只是筆者太執著而已,也許朋友B只是廢up回應吧? 或者讓筆者倒敍一下,大家返到九年前... 朋友B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公用事業公司從事專業工作,一年後收入比筆者遲一年起步還要高50%,之後轉過一次工到半公營大公司工作,收入雖然沒有大升但每年穩步增加。最近加入政府,仍從事專業職系,年薪約80萬,個人積蓄有200多萬。30歲仔,條件還算不錯吧? 對,絕對是好仔一條。但是他的視野和觀察力出了很大問題,而不自知。 他總是絮絮不休地抱怨工作環境、家庭問題、社會不公,說了很多Exit options但從來不執行,屢屢不敢下決定就索性以「等」字訣待之。他看到很多問題,卻看不到任何機會。 他投訴每一份工作無聊、程序垃圾、上司無能、管理層肥上瘦下超賤、行業前景灰暗,但卻看不到公司的股價節節上升。工作無聊而待遇不公,但又不想make ef

《出走大洋路》系列 - 學歷與工作經驗

圖片
上回提到英語測試水平已通過,成功first take獲得Proficient水平認可,並且展開下一步-蒐集學歷、專業資格、指定格式的工作經驗證明並提交予指定評核機構作技術評核,需時8-10星期。評核機構需要的資料(文件)範圍很廣,包括: (1) 背景資料(護照、個人CV) (2) 小學、中學的年期及其考獲最高的資歷 (3) 專上教育的詳細資料、入學要求及畢業條件等(畢業證書、Transcript) (4) 專業資格的資料(證書、Transcript) (5) 每一份工作的詳細資料、直屬上司及其聯絡資料、工作內容等(指定格式並由公司發出的工作證明/指定格式的法定聲明、出糧紀錄、JD、僱傭合約、公司信等,越多越好) 另外,要獲得入場門檻,有幾個基本條件必需符合,否則連技術評核費用也可以省下。提名專業工種的移民要求一般可總括如下: (1) 所持學歷等於或相當於澳紐資歷架構第7-10級,即學士、榮譽學士、碩士或博士; (2) 學歷所屬範疇需與提名職業的具高度相關性(highly relevant); (3) 過去五年間,最少具一年工作經驗所屬範疇與提名職業具高度相關性; (4) 僅計算過去十年的工作經驗; (5) 僅計算qualifying period後的工作經驗。 起初筆者以為這些要求都很容易符合,其中(1) 絕對符合,(2) 個人認為符合,(3) 絕對符合,(4) 絕對符合,(5) 5 - 7.99年經驗的分數一樣,discount少少又如何。 然而,當筆者再細看所屬的提名職業的相關描述,卻發現一個令人很沮喪的特定要求: 此職業要求學位的major in X,X學位包括blablabla內容。 不幸地,筆者的學位卻是Y,而且基礎課程主要內容跟X幾乎一點關係都沒有,勉強說有關的只是寥寥幾個X-related courses(是筆者當年夾硬報多些學分得來的),但佔總學分不到15%...... 該描述也很籠統地提到一種特例: 若學位是major in A or B,而工作經驗具高度相關性,則可case-by-case考慮。 同樣地,筆者的學位也不是A或B,而且相關性更低,因筆者讀的是商學院,而A或B都是理學院的學位。如此看來,似乎A或B已是唯二認可的例外,這是否表示筆者是否一點機會都沒有? 筆者當然

準備中

圖片
(內子作品,攝於挪威,2018年5月) 眨眼間已到了六月,2018年至今市場都是無風起浪,時而受貿易戰影響、時而受特金會主宰,加息彷彿已經被大家拋諸腦後。美元、油價、股債都是在上上落落的狀態,卻只是有上有落而非一放絕塵。 除了科技股最近浴火重生外,今年一支獨秀的就只有本港樓市,不論一手二手市況皆勢如破竹,完全不理環球金融狀況(反而幾襯本地經濟情況)且極大幅超出筆者的預期, 最近兩個月甚至連各大極淡或痛恨物業投資的門派都舉哂白旗 ,或以酸葡言論對之、或以迴避姿態處之。 是否殆矣? 能知三日事,富貴萬千年。 天天預測遊戲還是留給上一代財演或這一代KOL和他們的信徒盡興好了。 生活回顧 筆者最近消失了好一陣子,有追蹤 Facebook專頁 的讀者應該知道筆者又偷懶去了旅行。這次的目的地是北歐,主力遊覽挪威的峽灣(Fjord)。大自然風光當然美得不得了,嚴重的日長夜短(每天15-16小時日照)和持續陽光普照(15天中有13天萬里無雲)令不甚喜歡攝影的筆者都拍了不少照片,但是挑來挑去都不太合意,箇中的原因是無論怎樣都比不上實景看的萬分之一(技術太差?),例如實際的藍天就比相片中的藍天藍很多很多。不管如何,筆者獻醜貼些,希望對得住部相機:  (筆者最喜歡這張) 另外, 爆肺 早已完全康復,卻一直因生活工作兩忙和壓力(即係賴皮)原因仍未重拾去年末的 運動大計 ,六月一定要重新上路了! 移民大計方面,請各位繼續追看《出走大洋路》系列。 關於投資市場 旅行前很多網友問,筆者是否真的如上月初寫的《 等.食 》,坐著齋等? 我很疑惑,因我以為說得很白。 重點不是「等食」,而是「等」和「食」。 美國加息一直進行中,早已令美國國債走軟,筆者一直認為下一批受害者是投資級別債券,然後才到高息債券,當中又以年期較長的債券受壓較嚴重。REIT類收息資產雖然沒有大幅下挫,但仍相當弱勢(隨香港零售業反彈的除外)。筆者很期待掃貨的時機,尤其是領展,惟受制於物業融資安排的資金需求,所以 筆者暫時仍以防守為上,以短債為糧,以守「待」攻 ,就好似佢一樣: 年初重手增持的短債於五月尾到期,期內一直賺取約7%回報(未計槓桿及利息),回收的資金暫不作任何長遠投資,統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