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0的文章

拾回初心 砍掉重練

圖片
未夠班。 很多人說股市專收叻仔,我說,不止叻仔,就是筆者這種蠢仔,一樣收死。 四年前,本欲以 100% 依靠亞洲債券的方針賺息差,卻因門檻太高進不了場 ;後來亞洲債券備受青睞,能進場也沒多少息差可以賺,決定棄債從 REITs,打著「現金流」旗號進場。隨著收息資產價格水漲船高,連美國公司債的債息也不斷被壓縮,及後美國加息到一個點,已無法靠美國公司債賺息差,進一步將它們置換成門檻更低、風險更高的 ETD / Baby Bonds (無到期日) 和收息股。 流動資產組合在 2019 年下半年、政治事件初期登頂,不到三年累積利潤相當可觀,平均每年回報超過 30%, 早已被勝利沖昏頭腦,自以為找到一條無敵方程式 。到今年一月有上破之假勢,更將頭寸推高到空前水平,令實質槓桿比率停留在高位。 結果..... 經過 股災頭幾天不斷換馬以圖減少賬面虧損 ,到上週中因流動性問題一發不可收拾,換馬已不再奏效。不少非核心持股都是 REITs,乃本次股災的重災區,在流動性不足時不斷被殺落,累跌超過 40% 的比比皆是。斬倉潮持續令明明沒有買盤承接也繼續成交,結果讓本來沒有孖展壓力的投資者也備受牽連。 雖然筆者仍然睡得不錯,但是睡得著不代表股市不會停止下跌。上週攝高枕頭、想清想楚,雖然當時組合 YTD 虧損已達 40% (即使計入後備現金亦達 32%),筆者還是決定拾回初心,砍掉重練。 一再反思,馬後炮式歸納三大過失: 1) 沒有堅守初心, 尤其是沒有在退休時以股換債 。在缺乏主動收入的情況下,直債仿如主動收入,能為組合不斷注入再投資的力量,加上高門檻短年期直債價格敏感度較低的本質,能多角度增強組合的防守力和韌性。 2) 「彷彿沒有武肺」,在黑天鵝出現時用孖展反手增持,完全沒有風險管理意識。 3) 沒有在股災初期評估自己能承受多少跌幅,到清醒過來時,組合價值已跌至無法挽回的水平。 所謂「砍掉」,並非將所有持貨即時清倉 ,而是將持倉減至沒有孖展借貸的水平。長期目標則是以股換債,讓債券組合建立至「自動波」後,才考慮其他投資。 這讓筆者想起 十一年前 ,清倉(當年是 Short Put + 重倉金融股)後建立物業組合一樣。「砍掉重練」主要在 17 號晚至 19 日之間發生,恰好接近股災底部減持超過

資產再波動時

圖片
真正的股災來了。 自從 2016 年回到流動資產市場,開始投資收息資產至今,一直未受重大考驗。即使 2018 年末一役,也不過是幾十萬上落,不足為懼。 2020 年,殊不知甫從正職退下來,一心打算靠收息在袋鼠國享受退休生活,便迎來這個三十年一遇的美帝熔斷災難。雖然筆者經歷過恒指累跌 66%、杜指累跌 56% 的金融海嘯,而這次股災杜指「僅」累跌約三成,但今次股災的突發性、單日波幅的驚嚇性,較傳統熊市末期還要誇張。 原來投資者在面對具生命威脅的事件時,其短期恐慌程度實不亞於金融機構連環出事。 老王兄在二月十三日寫的一篇《 彷彿沒有武肺 》,回頭一看,猶如當頭棒喝。當時筆者對中國的疫情感到非常樂觀,加上踏入新階段需要達成一些無必要的目標,令筆者堅持谷大了總投資額,股災一來臨,損失也被放大了。 正是 空得意目光如麻,誰料金屋變敗瓦。 遇上一單又一單黑天鵝事件,太早動用了孖展增持資產,結果是無法在周街平貨時再買入,最多只能不斷換馬,賺些微薄的 Alpha Return。對於組合賬面損失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一次又一次恐慌性拋售後,信心也開始崩潰 。市場失效,筆者的腦袋也開始失效了。 粗略統計後,流動資產的賬面虧損雖然是空前巨大,卻還不及筆者與太太退休前的年收入。 然而這一次,失去主動收入的我,著實感到進退失據。 筆者在流動資產上累計所賺的利潤(包括 電能一役 ),有超過七成已遭是次股災的賬面和已實現虧損吞沒。這表示筆者近三年多的金融投資,扣除加按出來的利息開支後,淨回報可能只剩幾十萬。 事已至此,懊惱也沒有用, Arbitrager 兄最新文章《關於XX》說得很好 ,輸錢不是 stop sign,是告訴你投資操作上出了問題。 這個時候除了檢討外,更應好好地執行。 年初截至上星期五, 以 IB 內的流動資產組合淨值計算,已槓桿的累積賬面及已實現虧損約 23% (快活谷兄曰:「叻仔!」)。若計入倉外的備用現金,累積賬面及已實現虧損約 19%。以下虧損紀錄以不計入備用現金計算。 年初至今虧損分布如下: 已實現盈利/虧損 因換馬、策略性改變及簡化組合,筆者沽清了一些倉位。這些操作造成的損失已實現,約佔組合淨值 3%,永遠無法追回,是本次股災的教訓。 RW0U: 政治運動令內地旅客撤離,而又一城有三成生意來自陸客,加上香

定力.定律

圖片
「當一個人生命真到走到盡頭的時候,能安靜地坐在一張櫈上,是多麼的幸福。」 晚飯前,在偌大的平台上喝點酒,感受一下這個世界。 雲海在天,自然界的美景,盡入眼簾。 秋風起了,不管大樹小樹、喬木還是雜草,都在晃動。一隻鴿子飛過,準是要回家了。沒有萬家燈火,但見鄰舍亮燈,妙哉、妙哉。 驟見落葉,添了上滄桑的美。不繁華的世界,也是美不勝收。 定力不夠,就閉上雙眼吧。 清勁的風聲是多麼的動聽,伴隨著夏末微弱的蟬聲、樹葉並肩頑抗的沙沙聲、污水經過水管的咕嚕咕嚕,還有落葉觸地那一下,雖然寂靜無比,卻也躲不過靈敏的神經。 毋需盜鈴,亦可掩耳。剩下的只有觸覺,仍能感受這片土地的動感。 燕子拍翼飛翔、一陣陣強風突襲、黃昏的蚊子來吸血。 都是坐不好的原因嗎? 空中的一切,最近都變得萎靡不振。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在夜幕低垂時還有何用? 人老了才退休,看來是有其道理。 定力是在身體不吸引蚊子的時候,才能在強風下發揮作用。 什麼時候才能回歸初心? 抑或,這是一個不能違反的定律?

回應 Wil 網友關於領展被減持...

圖片
回應網友 Wil 提問 昨天,網友 Wil 問道: 「CEO王國龍減持左持股1/3,其他機構投資者細摩, State Street Corp等亦大手減持, 想請教為何仍然對823咁有信心?」 老實說,這個問題實在令我感到無奈。 筆者 該篇文章《全球避險》 在星期二 (2/25) 寫好,王國龍在星期三 (2/26) 減持,權益披露在星期五收市後 (2/28) 才出現,我又不是王國龍,何德何能知道 CEO 減持呢?此其一。 其二,其他機構投資者是投資者,筆者也是投資者,Wil 兄也是投資者。試問某一指定投資者減持有何需要參考之處? 筆者當然十分明白網友為何有此問題。 看到這類新聞我通常不予理會,並非針對誰人,而是一般情況下筆者甚少覺得一間好公司的高管或機構投資者增持或減持對公司價值有何實質影響,通常只會出現短期股價波動。 儘管如此,本著求真精神,筆者搜集了些資料,特撰此文回覆: 1) 網友 Wil 指領展有機構投資者大手減持。 翻查港交所披露易紀錄,細摩即 JP Morgan 在本年度二月初持有好倉超過 1.88 億個基金單位。 二月六日,減持 386 萬個單位,作價 $79.66; 二月十八日,增持 553 萬個位,作價 $78.20; 二月二十五日,減持 163 萬個單位,作價 $74.77。 筆者並非股權披露的專家,業餘理解是以上披露並不一定是 JP Morgan 自己擁有的權益的增減,可能與客戶的權益有關。即使是自己的權益,也可能是不同部門的持股策略改變。否則,在一個月內反覆增持和減持,成功高賣低買和高買低賣,實乃精神分裂是也。 再者,以減持  386 萬個單位為例,不過相當於總持貨的 2%。假如筆者有十萬股領展,難道減持 2000 股便是大手減持? (當然,如果讀者只看 2201 的淨持倉,以上增減持的佔比便很大了。若有讀者是這方面的專家,煩請指出對權益披露的正確理解方法。) 至於另一家機構投資者 State Street Corporation,佔比更少。它的持倉約 1.25億,僅在去年十一月分兩次「大手減持」了二十七萬個基金單位咁大把。同時並增持了六萬四千個基金單位。這些雞毛蒜皮的變動就別太計較了吧! 2) 網友 Wil 指領展 CEO 王國龍先生減持三分一持倉。 王國龍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