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9的文章

慎防高溢價證券贖回風險

圖片
今年以來,環球利率整體下降中,借貸成本亦步亦趨,都有利於持有定息證券,包括定息或浮息債權型證券(如債券、永續債、優先證券)和對利率敏感的股權型證券(如房地產信託基金等)。 在債權型證券當中,又以永續或極長期債券受益最明顯。眼見組合內的 Baby bonds 價格不斷上升,又勾起筆者對高溢價永續債的不安。 目前普遍的永續債的溢價都不算高,不少稍有溢價的只是鄰近除淨日,但個別高溢價的開始令筆者卻步。 以極受歡迎的 C.PRN 為例,最近市價已迫近$28,即溢價近12%。以最近一季派息計算,息率約7.9%,扣除約2.5%的融資成本,息差仍高達5.4%,表面上相當不俗,但其實以 C.PRN 的浮息本質而言,由市場利率引致的息差波幅相對較小,所以絕大部分市況下其息差都會保持不俗。 問題來了:為了賺5.4%息差,卻要承受近12%(相當於8-9季的派息)的贖回風險。值得嗎? 換句話說,若未來一年 Citigroup 沒有贖回,就能賺5.4%回報;若 Citigroup 在未來一年贖回,就要承受6.6-12%的損失。 對於 Citigroup 而言,不贖回的每年成本約8.8%,稅後約7%。由於減息周期尚未結束,預期這一數字會繼續下降。筆者不確定這筆資本對 Citigroup 而言是否值得付 7% 的成本,但是 Gut Feeling 告訴我,這裡有風險。 整體而言,我不能說它的贖回風險已高到必需離場的程度,惟此風險已不能忽略。年半前HSEA/HSEB 一役,筆者幸運地避過了,希望可一可再。 利申:已減持 C.PRN,請讀者自行衡量投資風險。

《昆布初體驗》系列 - 登澳之旅 (4)

圖片
續上篇睇樓記,第五間屋位於 Coorparoo, 在市中心的東南方,距離市中心僅十分鐘車程。這區是華人區以外香港人最喜歡的 Suburb 之一,交通方便、生活配套齊全,是一個相當不俗的住宅區。 缺點當然是價錢較貴,比較見得人的獨立屋最少要120萬澳元。 這間屋在 Coorparoo 的邊皮位置,開價比中心區域低一大截,視察前看照片似乎還可以。室內只有一層,三房間隔,面積約1700呎,有明火煮食爐。土地面積較小,只有五千呎左右,後院狀態一般。實地視察卻令人大跌眼鏡,內部明顯日久失修,牆身狀態惡劣,全屋地板和廚廁也非常殘舊,看樣子拆掉重建是最好的處理方法。 對於不欲花太多功夫的我倆來說,看這間屋完全是浪費時間,還是快點趕到下一個同時間開放的樓盤吧。 開價70萬澳元,一直沒有成交,但後來放盤消失了,據聞是租出了 (咁都有人租?)。 ************************* 第六間屋在 Carindale 北端,由於與第五間屋開放時間一樣,得非常匆忙地趕去現場 (幸好上一間只花30秒便看完)。這間屋也是只有一層,四房間隔,面積約1400呎,另設一間約100呎的小屋。業主在三年前買入後曾經翻新,室內大部分地板是簇新的 Vinyl plank 或地氈。後院狀態良好。 儘管這間屋面積略小,筆者也頗喜歡,因其開則不錯,室內狀態良好,廚廁也比想像中理想,只是陽台的地板需要重鋪。但太太不喜歡,因感覺比較老套,而且房間面積偏小 (尤其是主人房)。 開價69.8萬澳元,後來才知道在視察時業主已答應一個買家的 Offer, 成交價68.8萬。 ************************* 第七間在 Carindale 大型購物商場附近,是少有可以徒前往購物的選擇。這間屋位處內街,也是只有一層,四房三廳間隔,室內面積接近2000呎,後院有一個三百多呎的有蓋戶外空間,地上鋪滿了階磚,仍然很新淨;前庭則有一個百多呎的陽台,正門前和後院的草地面積十分大 (有好有壞)。雖然業主已買入超過20年,但室內裝修 (包括廚廁) 仍保持新淨,估計近年曾重新裝修。有趣的是,筆者視察這間屋時,無論室內室外都滿佈白髮蒼蒼的老人,彷彿全區的老人吃完飯都來這裡 social 一樣。 筆者非常喜歡這間屋,太太覺得也不錯,但業主的態度很曖昧,有一種很強烈

《昆布初體驗》系列 - 登澳之旅 (3)

圖片
考察半天後,筆者和太太趁當天沒有其他行程和預約,即興駕車到幾個有興趣的 Suburbs 預覽一下,包括 The Gap, Kenmore 和 Carindale 等。這種預覽雖然無法審視物業室內情況,但對了解該區及外在條件還是有些幫助。若發現該區完全不合心水,便可直接從翌日緊密的行程中移除之。 晚上我們抵達位於 Belmont 的 Airbnb 後,二話不說便「開工」,重新審視每一個有興趣的樓盤的照片,及評估翌日開放日是否值得到訪。分秒必爭的程度,好像打仗一樣! 登澳之旅的首個星期六,在有興趣的 Suburbs 共有39個樓盤,所處地區包括 Carindale, Coorparoo, Kenmore, Bardon, The Gap, Camp Hill, Clayfield 和 Ascot,當中只有18間在周末有開放日,另加一間太太特別預約了地產代理在開放時間以外視察。 可恨最後入選的各個樓盤所在的區域,幾乎都是在 Brisbane 東極 (Carindale) 與西極 (The Gap, Kenmore) 之間梅花間竹地開放,加上筆者所住的 Airbnb 在比 Carindale 更東面的 Belmont,考慮到駕車往各區交通時間限制, 筆者精心篩選了9間屋進入最後視察清單,從照片看這9間屋幾乎所有範疇都獲筆者與太太評為 Average / Above average / New。 另外雖然只有9間屋入選,預期駕駛距離卻達300公里。 ************************* 第一間屋開放時間從早上八時半開始,所在地 The Gap 距離 Belmont 約30-50分鐘車程,所以我們一早便出門了,最後提早了五分鐘到達時,地產代理仍未完成 Setup 呢(以澳洲人的工作標準,這其實很正常)。 The Gap 位處 Brisbane 西北方一個山谷中,距離市中心車程約12公里,是一個典型的 Catchment Area,家長都是為了區內的好學校而舉家遷入,然後住幾年便易主。區內環境幽美,但是配套略嫌不足,而且交通依靠區內兩、三條主要道路,繁忙時間會塞車。 這間屋有兩層高,室內面積接近3000呎,但下層大部分地方原本為室外空間及車房,經改裝後成為與後院戶外空間連成一線的遊樂式客廳,並設有明火煮食爐;上層為家庭廳和四間睡房,主

無言以對

圖片
這幾天、尤其昨天發生的事,縱非親歷其境,卻無阻筆者瞠目結舌、怵目驚心。 千言萬語在心頭,實在無法釋懷。 心情沉重,卻仍要處理 Money Matter,非常難過。 ——————————————————————————————— 峰火連天居然發生在香港,試問有哪一個投資者曾經 price-in? 自問後知後覺,不知原來很多人早已 take action。 筆者超過六成資產在香港的物業內,打算出貨的出不了,原本不打算出貨的,其出貨時機也許已過去。 至於流動資產,撇除現金不計算,只有約 25% 直接與香港有關,當中六成來自筆者第一大重倉 RW0U。 有不少朋友問我應否出貨,坦白說,我亦非神仙,又何得何能去給予意見? 對比其他房地產信託基金,即使考慮到 近月 香港發生的事件,它的估值仍算相對便宜。但是 近日 發生的事件,不就是一隻慢性黑天鵝嗎? 說事件無法預測,只會惹來笑話。 事實的確是筆者後知後覺。 事已至此,馬後炮也是無補於事,如今只能向前看。 RW0U今早再急跌下來,即使撇除兩次除淨,也累跌接近兩成了。從投資角度看,要記住它的收入組成部分雖然有超過 60% 來自又一城,但商場租金收入並非又一城的全部 (大租戶主要租辦公室) 。詳情請參看公司的報告,不贅了。 從九月尾少量減持至今,亦已累跌逾一成。以其他發展商的商場為鑒,估值被壓抑是肯定的,會否再跌我也沒有水晶球。只可肯定的是不會無止境下跌。基於 Geographic Diversification 和個人政見理由, 長遠我一定會減持,首要目標是減至非最大持倉。 無奈今天怎樣看也是一個惡劣的時機,惟有繼續觀察。 由於局勢進一步升溫,筆者會無限期擱置增持任何有關香港地產資產的行動,並已大量減持今年較早買入的恒基地產,試入的 2778 亦已清倉。另一方面,筆者亦注意到有防守性資產突然急跌,很可能有人被斬倉;其餘的普遍跌幅亦增大。 最後想說,筆者流動資產相比物業資產,尤其是牽涉香港的部分,仍是一個小數目。因此所謂的減持行動,除了為 Diversification 外,更是對自己忠於的信念的一種表態。假如閣下純粹 從 投資的角度看,切勿對本文過度解讀。

快活谷兄出書啦!《快活谷財自之路》先睹為快

圖片
快活谷小子終於出書啦! 快兄新書BLOG文傳送門 小弟有幸獲邀寫序,希望能為大家了解快兄鉅著的思路盡點綿力。 —————————————————————————————————— 兩年多前與快活谷小子兄相識於 Blog 界,每次交流總有一種親切的感覺。 無他,Blog 界長期呈現「股盛樓衰」狀態,筆者開 Blog 時,除了個別「搵食兵團」以外,整個 Blog 幾乎只有筆者一人獨撐物業投資。快兄開 Blog 時間比筆者遲幾個月,起初在物業投資上著墨不多,但每每於留言發功,筆者一看便知是「有料之人」。相約見面後,方知何謂相逢恨晚。快兄對各種高階投資工具、技巧、經驗等,無不令筆者大開眼界,功力比筆者高出不知多少倍,幸好快兄無論真人還是在 Blog 中均顯得十分謙卑,筆者才有幸(膽)與快兄一再相見。 幾個月前,得知快兄有出書之意,筆者略感奇怪,因快兄出名樂於助人,常花時間與朋友見面、協助解決問題,家人有老有嫩,哪能擠出時間做出書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行為?一再追問下,方才明白快兄助人之心。畢竟見面花的時間太多,縱使有效但其效率不高,將畢生功力濃縮在書本中,才能讓知識和智慧自動流向有緣人手中。 那天與快兄與中環某日本餐廳共晉晚餐,原本筆者只是一心與快兄把酒言歡,順便從隱世奇才的言談間偷師。酒過三巡,快兄忽然認真一問:R兄,能否幫我寫個序? 坦白說,筆者當下感到非常錯愕,心想:我何德何能呢?但一轉念又想到如快兄般的高手,開口必有其原因,便答應下來。 後來筆者細想,Blog 界中具物業投資經驗又願意開 Blog 分享的人,實在寥寥無幾,作為同路人得此邀請理應當仁不讓,更何況是由快兄這位高手開口? 快兄的文章獨樹一格,不熟悉者會常感摸不著頭腦,其實多點看、用心看,不難明白快兄的苦心。就拿拙文來比較,筆者偏好行文一針見血、對於不合理的見解會直擊其要害,好處是認同的讀者看得爽快、容易吸引同路人圍燒取暖;壞處亦顯而易見,不熟悉該題材或不認同該意見的讀者很容易便失去興趣, 如果題材本能助人,卻因表達不彰而不得要領,甚至引起罵戰,豈不是一等一的浪費? 雖然我倆的投資取態和走過的路均甚為相似,但快兄的文章風格卻十分不同。讀者很難從快兄的文章看到批評,也絕少只講一套見解或強迫讀者接受某一種話題。不僅文章如此,快兄真人說話的風格亦如是,可謂內外一致。起初筆者以為快

亢奮中保持冷靜

圖片
昨日最不起眼的新聞,應該是施政報告首次不能在立法會會議廳宣讀。因為 不論立場、不論政見、不論口袋中的財富,幾乎全民的眼球都被「放寬按保」佔據了。 好友當然雙眼發光,仿佛400萬樓已立即升到600萬、600萬樓已立即升到800萬、800樓已經立即頂死係1000萬。淡友或者盲反繼續死撐樓市必定爆煲。 無辦法,立場不同、見解便不同。盲反不會理你甚麼基本因素、甚麼展望分析,總之政府就係推人去死,總之買樓借錢就係過大海篤手指。 放寬按 保 政策 - 分析 樓市升了咁多年,係人都知水浸是全球性問題(雖然仲有好多人扮無知),再加上香港供求失衡問題累積多年,600萬的首期斷層的確不合時宜。政府年年都叫人小心風險,但樓價連年上升, 金管局總裁下台時都輕描淡寫地承認「係有少少阻人發達」,其實真心係阻住收入不高、最需要上樓又無資格排公屋嗰班人。 今次放水,力度之大堪比2002年世紀救市:(純粹講按揭,不講其他招式) 1) 九成按揭放寬至800萬樓,放寬幅度是100%; 2) 八成按揭放寬至1000萬樓,放寬幅度是67%; 3) 略去壓測只睇收入供款比率,放寬幅度大約30%; 4) 450萬樓下的九成按揭收入供款比率放寬幅度大約11%。 還有一點細節位,600萬以上的按揭保險不接受加按,只接受新造按揭及轉按不加按。換句話說,最大受惠者是 (i) 原本沒有按揭的人和 (ii) 之前買新樓用了財務公司按揭的人。 其中 (ii) 可謂間接為買新樓而不敢用財務公司按揭的人打了支強心針。現在新樓買家可以樓花上會財務公司,兩年後轉按至銀行,不用再怕財務公司隨便加息趕客。 收入要求方面,買800萬借9成只需收入約六萬元(保費已計入供款),即兩公婆每人月入三萬元已經足夠。 新按保計劃的代價是收多少少按揭保費(600萬樓下不受影響)。 放寬按保政策 - 評論 放寬按保政策是否德政? 這政策在林鄭上任後不久已經傳出,如果在當時推出,筆者會十分支持。 撇除無法解決的土地供求問題,一直以來筆者也認為樓市是水浸問題加速了樓價上升,尤其是早年的細價樓樓價飆升。 治水必需用疏導之理,而非胡亂堵塞,否則洪水只會在無法預測的時間滿溢或崩堤亂竄。 是次變動最大幫助是令600萬樓首期鴻溝消失於無形,800-900萬首期也只是差100萬,以此樓價水平相對容易解

對付愚蠢的武器

圖片
續《 愚蠢地笑 》 寫完上文後,發覺要續下去不是那麽容易。 散戶兄說筆者已找到處理方法,我想說是,但隱約地又覺有點不妥。 或者自己默默地做著,是憑感覺或經驗多於以理論述之。 想不到天下間竟有事情是做比說還容易。 也因為面對這個難題,筆者思考了多天,以避免倉卒成文會誤了讀者,甚至誤了自己。 ——————————————————————————— 我們常常強調,不要理會價格。可是我們是人,我們清楚知道這是沒可能完全做到的。 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對價格的投入程度。 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邏輯,確保戰術、進攻和防守的理念是一致的。 作為一個愚蠢的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謙卑的心。 既是謙卑,就不要嘗試和重覆做不可能的事情。 買入某件資產可以是基於預測其 業務 有正面樂觀的未來。 買入某件資產可以是基於預測其 分派 有正面樂觀的未來。 買入某件資產可以是基於預測其 盈利 有正面樂觀的未來。 買入某件資產可以是基於預測其 現金流 有正面樂觀的未來。 如是者,為何我們要對其價格作出不合戰術邏輯的期望呢? 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沒有失望,就沒有悔恨。 沒有悔恨的包袱,就不會有最初的 錯誤決定 。 想「贏」,首先要唔「想」贏。 (完) 註:當然,我們也可以基於預測其價格會上升而買入,但這就是賭博。如果賭局明顯對己方是有利的,我會視為投機( 例子 )。

一則笑話

圖片
放假,但似乎無人開心, 而家心情好似國定殺戮日 (The Purge) 前夕咁。 一世人都無試過好似而家咁想日日返工,估唔到臨退休 竟然會 咁諗。 氹下自己,作個唔係幾好笑ge笑話。 講明先,點到即止,好笑笑下就算。 唔好笑都唔緊要,反正大家心情已在絕對零度,都無得再差了。 一對男女為結婚買樓的事吵架。 男:R兄話自住要買樓,我已決定要買這個新盤。 (大佬咪擺我上枱先得假) 女:R兄話要買樓,但無叫你為咗買新樓要住到山旮旯咁遠! 男:其他方法已經考慮過,無辦法。我已經入飛,AA話好大機會中,聽日就買。 女:首期嚿錢大家都有份出,你唔洗同我商量過就決定,有無搞錯? 男:老母同班親戚朋友都撐我買,唔洗諗梗係去馬啦。 女:吓,我班姊妹無人撐買喎。咁大件事都可以繞過我? 男:而家咪同你商量緊囉! 女:你而家唔係商量喎,你係通知緊我! 男:總之我已經決定咗買。再煩就鬧到你收聲,再唔收聲就打到你收皮! ...(敏感事件已屏蔽)... 男:好啦好啦,雖然我買樓初心無變,但再諗下先啦。我就不當處理買樓事件向你致 ...(敏感事件已屏蔽)... 男:入飛已經壽終正寢!The 飛 was dead! ...(敏感事件已屏蔽)... 男:喂,你好啦喎!道咗歉,鬧又鬧過打又打過,而家都話正式決定唔買囉,點解你仲係唔肯收手? 女:一早已經唔關買樓事,係你態度問題! 男:我知,上次車你返來嗰個鬼佬叫你唔好買丫嘛! 女:我都話嗰個鬼佬係我上司囉,唔通我話你小氣唔畀我搭佢順風車咩! 男:明明成件事就係由買樓開始,而家都話唔買囉,我都讓哂步,你仲話我小器。你想點姐? 女:小器都唔係呢件事!你態度咁差,喊打喊殺,你想點? 男:我想氹返你坐低傾你又唔接受,究竟你想點先? 女:你日日兇神惡煞咁,有人咁樣氹人咩?我問你想點先真。 男:... 女:... 男:由於情況緊急,我同死黨開會決定將首期嚿錢拎來買跑車,有現貨,而家去攞車。以後每日車你返工放工,唔洗再上鬼佬車,希望你會唔再嬲我啦。 女:後日重陽節,有咩留返拜山先講。 當每日都處於 白色恐怖 中,其實 黑色幽默 真係唔係幾好笑。 不過都係嗰句啦,難行日子不削我對生命眷戀。 大家加油,為自己的生命繼續努力!

難行日子不削生命眷戀

圖片
再來回顧。 仍是政經風波、 市況回顧 七月至今,香港前線經濟急速下滑,部分行業當然是因為示威活動持續,而主要經濟支柱則受環球經濟放緩及貿易戰遲遲未能解決為主。 兩條主線暫時完全看不到曙光 ,相信港股亦會維持周初調整、周中反彈的主調,適合賭博一族搵食。 樓市方面,因應示威活動持續,個別銀行大幅削減估價。成交方面,一手樓肯略為減價已獲大量承接,調整之深未及 2018 年年底。至於二手樓則成交極少,仍是維持銀碼越大、防守力越強的態勢,相信此情況會一直延續直至政策有重大改變為止(相信未來十年都不會出現改變)。 坦言現在市面十分蕭條,人心惶惶、經濟下滑,暴力活動無日無之。政治問題一日不解決,不要說經濟重回正軌,連過基本生活的心機也沒有。 美國方面,利率一如所料續降,但聯儲局不肯承認經濟受壓,暫時年底前是否再減一次息仍是未知之數。筆者個人認為12月議息再減四分一厘的機會較大。 澳洲方面,十月初再減息四分一厘,今年自年中大選後已減了三次息,而經濟不見有明顯起色,樓價卻已率先見底。 相信明年澳洲實物資產會是一大亮點,惟需對沖匯率風險 。 投資組合及操作 自從筆者於八月中《近況小紀錄》起,雖然政治問題仍有越演越烈的趨勢,但首當其衝的地產股卻不再尋底,而僅在低位徘徊。本地 REIT 的情況也相近, 但 823 因估值高昂,似乎仍在尋底中,但其實它所受的影響屬最輕微 ,可考慮在業績發布前繼續試底性增持。 筆者最近主要操作如下: 1) 閱畢 風中兄鉅著《 懶系投資法 》 後,受啟發買入更多永續債及直債,以應對減息政策。 2) 首次買入水務股,貪其息率尚可而增長穩定。 3) 小型投機操作,減少短期賬面損失。 4) 策略性減持第一大持倉 RW0U。 截至9月30日為止,本年淨資產(NAV)較去年底上升26.7%,當中 8.0% 來自儲蓄,7.3 %來自物業賬面升值,5.0% 來自投資收入 (Dividend, Coupon, Rental Income, etc.),其餘都是流動資產賬面升幅(近來賬面升幅主要來自筆者第二大持倉 2588)與利息開支 offset。 本年度投機收入十分少,從略。 儘管今年不斷買貨、甚少賣貨,但流動資產槓桿比率目前仍只有 1.17。未來幾個月,因移民提早結束 MPF 戶口及賣車所獲得的資金將會到位

愚蠢地笑

圖片
今天談一個老生常談的愚蠢問題。 發掘了一件好資產,買了它,然後怎樣? 通常我們會面對的情況都是不幸的: 1) 未買夠貨,然後它升了,後悔入得太少。 2) 買了貨,然後它跌了,懷疑自己。 3) 買了很多貨,然後它不升不跌,忐忑不安。 最惡劣的情況是所有的不幸發生在同一次經歷,例如: 入了雞仔注好貨,然後它跌了,不禁懷疑自己;接下來它升回買入價,覺得希望來了便加注;不幸它又潛水,於是加倍地懷疑自己,之後升回買入價又加注,不斷循環.....加注N次雞仔注後,市價仍然停留在買入價附近,持貨久了卻無安全感,天天忐忑不安。 終於有一天,它開車了,連升好幾天後,臉上換上燦爛的笑容。不到幾天,忽然驚覺N注雞仔注加起來也不過是小注而已,根本買不夠貨。 係人都知道未買夠貨時,最想資產價格不上升,甚至下跌更佳 (有槓桿除外,要考慮更多)。後知後覺,後悔不已。 燦爛的笑容,此刻竟爾變成天下間最愚蠢的一幕。  (2017年舊照,時間過了,難忘依舊) 針對自己的愚蠢,有甚麼解決或改善方法呢? (待續)

《昆布初體驗》系列 - 登澳之旅 (2)

圖片
通關後,取了預約好的租車便直奔我們的第一個考察點 - Bardon 順帶一提,布里斯本收費公路不多,主要是某幾條橋和隧道。我認為布里斯本的交通擠塞並不嚴重,無必要使用收費道路。記得如果租車時曾經收費道路,除了路費外,租車公司會收取一個固定行政費,大約是HK$200。 因此,如果不慎走了收費道路,就不要省了,盡情地使用吧。 筆者就在首天不熟悉的情況下誤進收費道路而不自知,結果十幾天旅程只走了一段收費道路就被收了$225。嗚... Bardon 在布里斯本市中心的西北方,距離市中心僅7公里,屬於布里斯本中央核心區域之一。布里斯本是一個 hilly city,地勢不高但很多道路都是斜路,而且坡度甚大,而 Bardon 是亦不例外,基本上是依山而建。此區最大優勢是近 CBD 而價錢相對親民,Apartment 不多,雖然是純住宅區但同時也不靠近大型商場。 當天是星期五,沒有樓盤搞開放日,但我們事先已預約了 Seller's Agent 看一個叫價大約是 AUD 800k 的放盤。 從照片看內部還算不錯,應該略為翻新便可以入住 ;地點不近區內繁忙的道路,從地圖看似乎是一個幾好住的地方。筆者抱著期待的心情從機場出發。 機場距 Bardon 約30分鐘車程,但因筆者不熟悉布里斯本的路,差不多用了45分鐘才到達 Bardon。 到了 Bardon 主要道路,發覺這區的車流頗多 ,與我們想像中的純住宅區有點出入。幾條主要道路都是雙線雙程行車,雖然有充裕的停車空間,但道路相對車流量感覺太窄了。 車流量雖多,卻沒有充足的行人過路設施 。由於車多, 空氣也不好,跟筆者想像中的澳洲住宅區落差很大。 幸好我們看的盤不近大路,車輛從大路進入支路後,又上又落幾次後終於到達樓盤地點。這裡的地勢較大路低得多,四周都是樹木,十分清幽。 但昨晚下過雨,到上午十一時地面仍然未乾,看來是因為地勢和樹木問題令陽光和自然風不能引進這地點。 屋外停泊著一輛 Mercedes-Benz C250,明顯地 Seller's Agent 已經到達。這裡的 Agent 不論年紀都很喜歡駕 Benz,反而人客多數都是駕韓國車或日本車。真是十分有趣的對比。 題外話,除了 CBD 外,在布里斯本很難看見奢侈品。私家車已經很明顯,路上較少見歐洲車(大概只

《懶系投資法》已上架,請從速搶購

圖片
傍晚特地到書店尋找 Blog 友風中追風的處子之作《 懶系投資法 》,很幸運給我找到。書架上只剩最後一本,大家欲購從速。 暫時睇了九十頁,老土啲都要再講,真係從來冇見過一本香港人寫 Fixed Income 的書(另送穩定收益資產)寫得咁全面,亦冇見過花咁多篇幅講直債。剩係睇到呢度已經值回書價有凸,可恨書架上只有一本,不然買多幾本給朋友看,豈不美哉? 到目前為止,最深印象係本書唔止講理論同實踐,風中兄仲夠膽將失敗事蹟也收錄在書內,務求讓讀者獲得立體而寶貴的經驗,實乃真君子也! 唔講啦,難得如獲至寶,睇書!

《昆布初體驗》系列 - 登澳之旅 (1)

圖片
澳洲的二手樓市場還有一點較香港優勝,就是不同的地產代理都把旗下的盤源集中在兩個地產網站(類似「網上物業廣告平台」)內,而該地產網站的 Apps 也做得很好,比網頁還要詳細和易用,而且資料和照片很多,對了解樓盤狀態幫助極大。 也許因為澳洲樓市偏淡,盤源甚多,筆者經常在看過後忘掉為何喜歡或不喜歡。在登澳前一週,筆者和太太把重點考察的 Suburb 的所有樓盤重新看一遍,並將每一個樓盤列在 Excel Spreadsheet 上,包括地址、叫價、政府評定的土地價值、土地面積、室內面積、房間數目、樓層數目、廚房 / 廁所 / 裝修新穎程度、是否有泳池 / 煤氣爐 / 露台、花園狀況及可供視察時間等資料通通紀錄在 Spreadsheet 上,以便決定下一步。 即使樓盤不合心意也要紀錄,以免下一次看到該盤時又要花時間細看才知道不是自己杯茶。 我們的登澳之旅便是跟著這張 Spreadsheet 出發......行程包括睇樓、睇樓、睇樓、睇樓、睇樓、睇樓、......、睇樓、睇樓、睇樓,然後到黃金海岸慶祝結婚五週年紀念,然後返回布里斯本,然後就沒有然後(留了差不多一星期緩衝期,以便若有需要可以睇更多樓...)。 ************************* 登澳之旅在布里斯本的秋天展開。Sunshine State 果然充滿陽光,秋天的日間氣溫仍然有25-30度,晚上也有15-20度,但由於城市沿河而建,加上大部分建築物不高,只要不長期在陽光下暴曬,一陣微風吹來已能使體感溫度驟降。 CBD 的規劃相當稠密,但因面積不大、且有大量綠化地帶、公園和較矮的歷史建築,在繁忙時間也沒有讓人窒息的感覺。 布里斯本並非高緯度地區,藍天很多,但並沒有北歐那種藍得令人瞬間戀上的感覺。喜歡藍天的朋友,墨爾本和悉尼或者比較適合。大自然的美其實也是百貨應百客。 布里斯本不但沒香港那麽潮濕,而且較其他澳洲大城市乾燥。降雨方面,雖然澳洲給人的感覺是經常陽光充沛,但原來全年平均也有三分一日子有下雨,日數與香港差不多,但布里斯本下雨較多在晚間發生,而且降雨量低得多。 布里斯本下雨時,很多人根本不打傘,遇上陽光轉眼便乾了。 ************************* 航班在早上七時許降落在布里斯本國際機場。星期五早上的機場非常不繁忙,機場不算大,但由於

近況小紀錄

圖片
近日國際和本地投資氣份俱可以「惡劣」來形容,惟暫時仍僅限表面影響而已,未見大規模拋售。 閒話莫說,整述要點如下: - 貿戰升級後稍稍緩和,特朗普似未有把握打勝仗,未來仍以反口覆舌為主;金價上升 - 美國利率市場如年初所料,急轉直下,相信US Fed今年內要再減 0.5-0.75% - 2年期與10年期美國債息率終現倒掛,可預期1-2年內股市及經濟會出現大型震盪 - 美公司債息率跟隨下跌,價格走向兩極,優質的上升,有壞消息勁跌 - 美公司債現 call back 潮,筆者也中了三隻,資金需尋找出路 - 本地政治事件越演越烈,地產股首當其衝,REIT 亦終於跪低,包括筆者的頭號巨大持倉 - 需留意機場禁制令可能令活動回流市區和民生區,REIT 或仍有下調空間,吸納時機必現 過去一個月操作: - 上月清倉 1997,小部分換入 2778(從未持有2778,只是試探性質) - 試底性買入 1052,昨天跌穿買入價 - 試底性買入 823,惟昨天開始了回購 (咁快? WTF!) - 清倉大部分非核心持股 (持貨少於10萬元) - 增持澳元 (生活需要) - HTZ, RCII 被 call 走,資金尋找出路中 - MBI partial call 後已重新買入 檢討和部署: - MNK, CBL 四腳朝天,闊佬懶理 - 今年大幅增持的 2588, 1883 呈現極強防守力狀態,與其業務性質及增長狀態不無關係 - 今年首度買入的 12 中風眼,幸好只是小試牛刀 - 密切留意 823, 12, 6823, 1052, 1883, 2588, 但絕不可心急冒進 - 美國將不斷減息,借貸利率很快重見2字頭,可考慮重新買入優先證券 - 曙光未現,量力而為,慎防內憂外患夾擊

《昆布初體驗》系列 - 澳洲的二手樓

圖片
澳洲買樓程序與香港頗相似,都是先找地產代理睇樓,睇啱簽合約、落細訂,然後找律師樓、加訂、申請按揭,待一切搞定了便等收樓。然而,當中的細節有很多不同之處,包括: (1) 沒有買家代理 除非你很有錢,有人貼身服務你;或者有熟悉的地產代理願意跟你游走各區找賣家代理洽談和分佣,否則一般買家都不會找固定代理睇樓。 凡事總有代價,懶得自己落區找賣家代理睇樓的人,恐怕難以在有限的選擇中找到理想居停。 (2) 買家不用付佣金 因為沒有買家代理,正常情況下賣家會負責全部佣金,一般是樓價4%。另外也有代理願意主動減佣促成交易。 (3) 睇樓要等開放日 香港的住宅放盤很少會搞開放日,但如有需要每天或每晚都可以約睇樓;澳洲則相反, 因澳洲人重視家庭生活,很少人會在平日或星期日睇樓,令超過 95% 放盤的開放日都堆在星期六。 每間屋每次開放時段只有30分鐘,錯過了便要等下星期了。 (4) 拍賣 有些澳洲的住宅會以拍賣形式賣出,這在悉尼和墨爾本尤其受歡迎,因為在樓市上升時,拍賣的價格比洽談更理想。拍賣一般在物業的前庭或客廳進行,而非拍賣行,可以即睇即買。 (5) 合約 香港的買賣雙方沒有悔約的機會,買家簽臨約便要付3-5%訂金,誰後悔就馬上輸訂金及雙方佣金,即5-7%,非常肉赤。澳洲的買賣合約有悔約條款,昆士蘭省的買家可以在簽約後五天內賠償樓價0.75%退訂,也不用賠佣金。 澳洲的買賣合約可以設成有條件簽約(拍賣除外),條件包括 Subject to Building & Pest Inspection 及 Subject to Finance,簽約後14-21天內可以據此要求買家退訂。 其中 Subject to Finance 是非常屈機的條款,因買家可以令銀行不批出貸款,便能無償悔約。 澳洲的買賣合約細訂只需 AU$1,000,合約變成無條件的加訂也只是樓價的2-3%,資金調配鬆動得很。 澳洲的合約可以在 PDF 上簽署及付款便作實(不是電子簽署,是「畫隻龜」而已),文件及買家身份由指定人士 Certify 便可,買家、代理、律師樓及銀行四方可以素未謀面便促成交易。 (6) 驗樓 (Building & Pest Inspection) 由於澳洲大部分住宅都是 House,屋內外的結構都是由業主負責,因此驗樓在

《昆布初體驗》系列 - 登澳之前

圖片
「登澳之旅」距今已經三個月,這段日子一直在忙、忙、忙,加上政局紛擾影響心情,竟然到今天才能抽空回味。 上一個系列叫《 出走大洋路 》,顧名思義乃移民澳洲的前因、過程和結果之紀錄。抱歉「大洋路」三個字有所誤導,可能令人誤會目的地是位處維多利亞省 (Victoria) 的墨爾本 (Melbourne)。僅此澄清一下, 五年前筆者到澳洲蜜月旅行時,的確希望日後能住在曾為全世界最宜居城市的墨爾本 , 即使到了開始申請移民時,筆者仍然這樣想 ,所以才用了《出走大洋路》的名稱。可是隨後墨爾本發生一連串治安問題,包括種族仇恨、甚至是槍擊事件,都令筆者質疑墨爾本是否仍是一個宜居城市(最新排名已下滑至第19位)。 最後在 神推鬼㧬 之下,認識到昆士蘭省 (Queensland) 的黃金海岸 (Gold Coast)、布里斯本 (Brisbane) 或陽光海岸 (Sunshine Coast) 可能是更理想的居住地點,加上筆者打算退休,生計並非考慮因素之一,於是便頭也不回地申請移民到這片從未踏足的土地。 所謂「昆布」,固然不是說利尻和日高的海藻類產物,實為「昆」士蘭省的「布」里斯本市是也。筆者也不是有心將黃金海岸和陽光海岸排除在外,但是香港並沒有直航航線飛往兩個海岸,而兩個海岸分別僅距離布里斯本一到兩小時車程,因此從香港到訪昆省南部少不免要在布里斯本著陸。 筆者的《昆布初體驗》「登澳之旅」有兩個主要目的。 第一個目的是親身體驗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筆者覺得我們這一代人真的很幸運,網絡上的資訊發達到不得了,按幾下 Google Maps 已能知當地實況,3D 地圖也好、街道實景也好、通勤路線也好,雖然不是更新得很頻密(國際大都會除外),但已足夠筆者充分地理解各區的地理位置、地勢、交通狀況、生活配套等。 澳洲各省政府資訊十分透明,筆者很容易便取得頗為 user-friendly 的人口普查結果和不少 互動性強而且更新得很頻密的資訊網, 足不出戶已能知各區 (Suburb) 的人口、經濟和社區狀況,包括考慮居所最重要的資訊,如罪案率、人均收入、年齡分布、住戶分布甚至房屋大小等數據也一目了然。 (究竟從前的人是如何作出移民的抉擇!) 然而,不管掌握的資訊有多全面,畢竟還是紙上談兵,數據並不能取代第一身體驗,但卻可以協助縮窄範圍,例如考慮以下因素:

風沙中想起你 哀傷多麼赤裸

圖片
下半年了 ,再來回顧。 政經風波、 市況回顧 筆者在五月從澳洲回港時,股市因貿易戰陷入低潮,並於六月初見底。戰火重燃期間,特朗普言行並不一致,即使有實際行動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或以虛張聲勢為主,結果事實證明一切都是為 G20 Summit 的會面舖路而已。貿易談判重啟後,相對市況會趨向穩定並慢慢向上。 樓市方面,在貿戰陰霾漸散之際,銀行已急不及待調升估價,而在政府宣布暫緩修訂逃犯修例後,翌日已出現大量破頂成交,並迅速從中、大價單位蔓延至細價樓。 相信大部分選擇留下的香港人,還是會認真面對個人居住需求。 這一點也在筆者與朋友間的對話、分析及他們的行為上互相印證。 修訂逃犯修例的風波雖然沒有對股市造成大震盪, 但無論是藍是黃、是撐是反,相信此事令不少市場參與者喪失入市意欲 。筆者不欲評論政治事件,但坦言此事令筆者心中非常焦燥不安,在風雨飄搖之際下偏偏(看似)遇上入市時機,應該如何自處? 如在往昔,筆者必定全面停止股市操作,以免因情感失控而胡亂作出買賣。 儘管筆者理智上知道投資一向不需考慮政治因素。 心腦交戰、認真分析 也許因筆者老了,在今次政治風波期間,筆者的理智竟然戰勝了情感。在澳洲回港後直至六四集會警號前,筆者僅小幅增持;但剛剛回看交易紀錄,筆者自六四翌日起多次增持股票,大部分交易都是在心情最低落期間、即六四後兩星期內出現。 現在回想,當時筆者心中一直在淌淚,也想過要不要減低投資香港的比例,或增加投資新加坡市場,甚至曾認真考慮是否應該減持香港的物業。 在冷靜下來後,衡量各種因素,此政治事件真的能動搖香港的資產價格嗎? 以樓價為例,筆者一直認為物業市場是由香港人需求主導(不管是舊香港人還是新香港人),高樓價並非由外來投資者(包括內地)造成。有關樓市的看法,請參看舊文《 在懷疑中前進 》和《 佢想跌到幾時 你想估到幾時 》。更何況修例根本未能通過? 在美國減息周期開始及土地供應斷崖重現之際,談減持物業資產,是否過於輕率? 至於減持香港資產、增持新加坡資產,筆者考慮到本身流動資產組合持有新加坡上市的資產佔比已甚高(過去一直在60-70%,近一年來因持續增持香港資產才下降至40%),加上近期價格已上升不少, 既然風眼在香港,為何不反其道而行,增持香港資產? 對於這兩條問題,在政府面對連續兩次史上最大型遊行、甚至(懷疑)有

明辨是非 - 曾蔭權終極上訴得直

圖片
《出走大洋路》系列 - 價值觀與教育 (link) 2012年初,當曾蔭權仍是特首、唐唐已經辭職之際,特首被方向報爆出疑似貪污醜聞,從此負上「貪曾」醜名,更一度淪為階下囚。 明眼人也知道這是一場政治檢控 ,因為昔日曾蔭權在政改事件中堅持代表香港人的利益和立場、以及他不肯在退休後「升上神枱」做中央政府的政治花瓶。 筆者素來對經濟金融較敏感,而曾蔭權對香港這方面的貢獻極大,亦看得出他捍衞香港人利益時不遺餘力,歷任特首以他的功績最大。對於他可能因貪小便宜而犯罪並因此而入獄,我感到惋惜,只能尊重法治精神。但 法治淪為政治檢控的武器,令人不寒而慄。 真正令我痛心的是一般市民大眾的他的態度轉變,作了一百八十度逆轉。 功過相抵,雖不能免牢獄之災,但願能讓他在眾人口舌之爭得到公平的對待。 可惜,這只是我的妄想。 這件事,性質上是政治事件,但實際上令筆者唏噓的是價值觀。 讀者還記得筆者寫過這段字嗎? 字裡行間看似平淡,其實我當時仍然滿腔怒火。 今天,大抵得到了一種解脫、一種不知如何形容的釋放。 曾蔭權終極上訴得直 (link) 因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成被判監的前特首曾蔭權,上月中在終審法院提出終極上訴,要求推翻其定罪,案件今日(26日)宣判。由於曾早前已服刑完畢,故他不一定要親身到終院領取判決。 終院最終裁定他上訴得直,並撤銷其定罪及判刑,亦不作任何重審命令。 現年74歲的曾蔭權,被控於2010至2012年期間,在行使特首職權、考慮涉及一間廣播機構的決策時,無申報與該機構股東進行物業租賃的商議。他於2017年2月在高院原訟庭被裁定一項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成,判監20個月。他其後向上訴庭上訴,上訴庭在定罪方面維持原判,但在刑期方面,則改為監禁12個月。 雖然曾蔭權早前已服完所有刑期,但他仍就定罪提出終審上訴。 控辯雙方就他如果只是因判斷錯誤而漏報利益,是否構成行為失當的問題爭辯。曾的律師指, 曾並非在明知自己所做屬違法之下蓄意漏報,因此應判他無罪。 但控方則指陪審團的裁決顯示他們不接納曾的辯解,故應維持其定罪。 終院上月14日開庭聽取雙方陳詞後,終於今日頒下判決。 筆者是刻意引用方向報的報導,因為七年多前,就是這群不辨是非之人,將一個真心盡心為香港人爭取政治利益、國際地位的香港仔,推向法律上、精神上、也是物理上的深淵。

迷霧裡繾綣

圖片
不談政治? 政治終有一天會找上門。 人說「撕裂2.0」實現了,筆者覺得好笑,政府和人民撕裂、警民關係惡化,這兩點確是事實,但也不是甚麼新鮮事,根本不值一哂。最好笑的是似乎建制派與政府關係出現大裂痕。 一次修訂,竟令建制、泛民、本土派的利益連成一線,林鄭說 We Connect,真的做到了。 我們的特首甚至還 Connect 了台灣選舉,助攻助到打假波咁,真是_出國際。 大姐,曲線要講明,一早講明就不用犧牲那麽多。人命啊! 可幸的是,經濟上的犧牲只是暫時性。 迷霧很大、很濃、很刺鼻、很難受。 但從某些層面看,這件事已經告一段落。 在前瞻性主導的市場,迷霧裡,可能是,最,適合,繾綣纏綿的時機。 P.S.: 謝謝鄺仔。

Permanent =/= Forever - 「永久」居住簽證的真諦

圖片
最近移民簽證獲批的文章出街後,筆者在 Blog 內外都收到了不少祝福,在此再一次表達對各位的衷心感謝。無論大家的理念是否相同、價值觀是否一致,作為同在香港生活二、三十載,或天天在說廣東話的有緣人,能互相支持、和而不同,在今天撕裂不堪的社會已是難能可貴! 在筆者收到祝福的同時,也有讀者問及有關移民的事宜,當中不少可以分享一下,希望幫到後來者。 先旨聲明,筆者一直以來只研究了自己有興趣的簽證,其中較為熟悉的只有技術移民的 PR Visa (i.e. Visa 189/190),其他的都是一知半解,搭兩句咀還可以, 詳情真係要自己做功課研究清楚,千萬千萬千萬不要 靠哂 移民顧問/Agent (我認識的移民顧問對個別簽證也是一知半解),否則注定蝕底! 今天想講一講 PR Visa。 PR Visa 即 Permanent Resident Visa,是出入澳洲最自由的簽證之一,其地位僅次於澳洲公民 (Australian Citizen),除了少部分福利/權利有初始等候期、沒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同時也有投票的義務)、沒有申請公職和參軍權利等等外,其國內地位與澳洲公民幾乎一樣。問題來了, 如果 PR Visa 已經是永久,那麽又何必多花氣力去獲取澳洲籍/澳洲護照? 原來 PR Visa 並非永久 (下文再詳述)!甚麼,永久居住簽證並非永久? 關鍵在於 Permanent 這一個字 (以及筆者英文太屎) 。 Permanent,一般會被譯作「永久」,即是 For ever 的意思。但翻查劍橋字典,Permanent 除了解作 For ever 外,亦可解作 lasting for a long time;牛津字典亦解作 intended to exist or function for a long, indefinite period without regard to unforeseeable conditions: a permanent employee 或者 long-lasting。 換句話說,PR Visa 其實是一個 Conditionally For ever Resident Visa,如果要翻譯成中文, 「長期居住簽證」比「永久居住簽證」更切合簽證本義。 廢話說完,究竟澳洲的 PR 和 PR Visa 有甚麼 c

《出走大洋路》系列 - 皇天不負有心人

圖片
上回提到筆者申請的 Visa 190 的申請等候時間一再增加,75分位數等候時間由6個月變成8個月,90分位數更由8個月變成11個月,幸好其後認識到一班志同道合之士,並相約在筆者獲邀申請後七個月零一天相見,漫長的等待才變得好過一點。 在這班志同道合的網友當中,有一位 (網友A) 已經是澳洲公民。在相約見面的群組,A指他從小已在澳洲長大,只是長大後、讀完書才離澳赴港從事專業工作,並在香港結婚生子。 照道理,具有 Native English 口語能力的專業人士至今在港工作仍甚為吃香,不但社會地位較高,收入除了未必及得上生意人外,也算是半個人上人吧!擁有如此優厚的條件,為何他會出現在澳洲移民、房地產和投資相關群組呢? 原來A的太太並非澳洲人,早晚也需要申請「伴侶移民簽證」才能長居澳洲;而他的事業雖然全在香港,大部分房地產投資卻在澳洲的大城市,流動資產則因稅務便利和槓桿條件而放在新加坡和香港。因此,他既有需要吸收移民簽證的資訊,同時卻對澳洲熟悉不過,尤其是房地產方面。最重要的是, 他非常認同有意移民澳洲的香港人的價值觀 ,並分享了很多他在澳洲和香港各生活多年的體會、和對香港多年來的轉變的感受。 詳細內容涉及個人私隱,不便分享,但 大致上他認同香港只是方便搵錢的世界,要生活終需回歸澳洲懷抱。 這種想法,不禁令筆者回想自己的初心:當初我不就因為「 價值觀」三個字 ,決心行動離開香港麽?想到這點,筆者被等待期磨得七七八八的熱情一下子便回來了,且似乎比當初燃燒得更旺盛! 見面前的每一天,大家都非常雀躍地在群組內討論,好不熱鬧。網友A原來不止是一個對澳洲極度熟悉的人,更是房地產投資和稅務專家,他不斷無私地分享和回答網友的問題,其答的顯示他對上述數個範疇熟悉和詳細的程度、以至資訊的全面性簡直出色得令人咋舌! 在群組中,他已經成為最接近神的男人了,大家都急不及待想一睹他的風采。 轉眼間已到了見面前一天,即筆者獲邀申請後七個月。這天是星期五,TGIF!!!!! 八時許,一切如常,鬧鐘還未響起筆者已經自動起床,已成習慣。一起床便打開電話螢幕,當然也習慣,相信大家也一樣。 不計算垃圾電郵,筆者每天都會收到幾十個電郵,包括半夜不知從哪個時區傳來的。首先是一堆銀行的月結單和提示電郵,然後是 Interactive Brokers 的,還有 Facebo

順流自high 不如逆境自強

圖片
在各位看到這篇文章之時,如無意外(啋!)筆者已經成功著陸,短暫回歸香港懷抱,既漫長(以旅行角度看)又短促(以移居角度看)的「登澳之旅」終於結束。關於登澳之旅的經歷和過程,筆者先賣個關子,待寫好《出走大洋路》餘下的篇幅再跟大家分享。 2019年一轉眼已過了四個多月,本 Blog 自去年年尾「收爐 (2018)」一文後,已甚少談及自己的投資組合情況,甚至連市況也少有提到。主要原因當然是今年以來波動甚少,各種資產價格大幅反彈或破頂, 在此情況下根本無需作策略調整,只需好好享受早前播種的萌芽 ,以及作些小修小補便可。另一主要原因是自二月底起小弟一直工、公司、私三忙,前文《 害怕悔恨,是誰的錯? 》已然交代。 然而,在「登澳之旅」期間得知趁特朗普再發癲令大市急速回調,實在值得在此「疑似十字路口」面前,更新一下筆者投資現況,順道檢視有沒有必要就上述事件調整投資策略。 市況回顧 去年小股災後,物業市場二手交投接近冰封,不論物業價格,跌幅均達100萬以上。惟 此跌市之短促及其後反彈之急勁程度,實在遠超筆者之想像 。在筆者印象中,如不談遠古之急跌市(如六四事件、亞洲金融風暴第二、三波、沙士事件等),就只有2008年底的金融海嘯堪比。 當年2008年9月雷曼爆破前開始暴跌,到12月底港島樓已經見底,新界樓最遲開始跌,亦在翌年首季見底,跌幅約15-25%(當年重災區是港島中/大價樓和一手樓)。2009年環球放水之程度及樓宇供應不足(注意不是土地供應)程度並不比今天低,但亦花了近一年才回升至2008年3月之頂峰。 2018年之所謂股災與2008年的股災當然是九牛一毛,但累升最多的細價樓樓價回調之急卻可比當年,至於反彈之勁則更誇張,見底至今僅四個月,大部分地區已收復失地或已破舊頂,當中包括部分既落後又跌得勁的細價樓。 經過這一浪,除非有極必要的自住理由,否則筆者已不敢提供任何入市或不入市的意見了。 今年以來 REITs 和類似性質的收息金融資產也是有升無跌,領展已經令筆者欲哭無淚,幸好其他持貨表現也不俗。公司債券方面,由於持貨波動甚低,沒有引起筆者的注意。至於股市,大家比我更熟悉,恭喜大家盤滿砵滿(尤其是重注美國科技股的 Blog 友們)。 投資組合及操作 截至5月10日為止(物業估價更新截至4月底),本年淨資產(NAV)較去年底上升18.8%,當中

害怕悔恨,是誰的錯?

圖片
看畢此片數天,久久未能放下,不得不在千忙之中抽出十五分鐘抒發一下。 被社會邊緣化的人,是「淪落人」;同是天涯淪落人,也是「淪落人」。 活在毫無希望中的人,They are still human ;踏出一步施予小恩,You are still human 。 真是好名。 常言道,勿因善小而不為。一般而言,不難做到,但一旦牽涉金錢與感情,就變得複雜無比。那怕只是舉手之勞,亦不為之。 在這個爾虞我詐的社會,騙子太多,我們的防衞機制已經不容許我們心軟。稍一不慎墮進騙局,面子事小,心理陰影面積事大。 「悔恨」二字,是一個我們腦袋設法避免的結局。 每一天,我們用盡各種方法去避免悔恨、避免自己蝕章。 但我們有無想過,我們為此放棄了幾多個幫助他人的機會? 當中只要有一個改變他人一生的機會,若錯過了,又何嘗不是「悔恨」?不過你不知道罷了。 人生不過匆匆數十載,若事事算計,真係枉了此生。 ------------------------- 還有不到兩小時筆者便要上機了。 恭喜你,你估中了,目的地正是澳洲,My Next Home。 第一次以澳洲永久居民身份降落澳洲國土 上,真有點感觸。這趟旅程較長,到五月中才回港。 本來我打算在出發前寫好整輯《出走大洋路》,可是最近兩個月實在太忙,不但上班忙、按揭轉介業務忙,連下班時間也全貢獻給移民事宜了。一天24小時實在不夠用,上星期很努力地擠了兩篇文章出來,然後,就沒有然後。 簡單交代一下,日後再寫詳盡點: 移民澳洲的簽證申請日前已經批出,是次澳洲之旅乃臨時成行,本來只為睇樓、到訪 Brisbane 每個小區感受一下,但到簽證批出後,筆者馬上投入按揭申請,由於澳洲銀行沒有香港的信貸報告,它們要求的文件與香港大不相同,令筆者花了比想像中更長的時間才獲得預先批核。 上上星期五批出按揭後,又馬上全心全意投入睇樓(當然是在網上/Apps看),幾乎每天晚上也「被睇樓」。現在已經 sort out 了一些目標,由於財務上已準備好,若看中的話,這個 Trip 不但變成 First Land 之旅,更變成 First Home 之旅! 祝我好運!

《出走大洋路》系列 - 有緣立即能相會

圖片
上回提到,「良民證」申請已辦妥,越洋過海的一紙文件要待多久在到達澳洲,實在無從稽考,不如就不理它吧。 打從完成「良民證」申請後兩星期起,太太每天也跟我報告網上各大渠道其他人的進度,還,又很關注 IMMI Account 內有沒有 Update 云云。 其實依筆者觀察,除了健康核查沒有收到電郵外(因當時其沒有迫切性),其餘進度更新都是靠電郵得悉,從未試過靠登入第一時間獲得更新資訊。 過了一個月後,惡夢開始降臨。事緣 技術移民的永居簽證主要有兩條路 ,即 Visa 189 和 Visa 190。當筆者遞交簽證申請時(即去年八月),兩條路的預期等待時間分別如下: Visa 189: 75分位數9個月,90分位數11個月 (後來增至14個月) Visa 190: 75分位數6個月,90分位數8個月 即 Visa 189 有75%申請者等待時間少於9個月,有90%申請者等待時間少於11個月;而 Visa 190 有75%申請者等待時間少於6個月,有90%申請者等待時間少於8個月。 籠統地說,即 Visa 190 的申請者應該預期比 Visa 189 的申請者快3個月獲得簽證。 然而,後來兩條路的預期等待時間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今年年初上述兩組數字幾乎對掉了。然後,網上開始出現大量批出 Visa 189 的資訊...... 筆者雖然覺得無奈,但既然遞交簽證申請後「只是」等了五個月,未獲簽證實屬正常情況,無需過慮, 其他資訊就當是「移民市場的噪音」吧 !但太太則十分不忿,覺得被移民局的數據欺騙了感情。 那段日子,我們不停嘗試游說自己,不要理人家的簽證申請,Visa 189 和我們根本是兩條隊,可能移民局喜歡今個月只處理 Visa 189,下個月只處理 190,出現進度互相追趕的情況實在不足為奇。 只要最終在6-8個月內獲得簽證,就已算是符合當初的預期,實在無需為一些尚未發生、也不一定會發生的事情影響自己心情。 於是我們便只聚焦在 Visa 190 的資訊上。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我們在網上陸續看到有些人得到移民局第二次真人接觸(可能需要再補交文件),有些沒有接觸過便直接獲批簽證(香港人是不可能的),而我們卻沒有任何進度。IMMI Account 內的進度仍然停留在 Initial Assessment 階段...... 「良民證」

《出走大洋路》系列 - 無犯罪紀錄證明書

圖片
不知不覺間,《出走大洋路》系列已寫到第二十篇文章了。 上一篇《 未雨綢繆 》寫於十二月,可能不少讀者已經忘記筆者要移民了。其實當時申請已進入大直路,筆者可以做的事情差不多全部做妥,剩下的只是漫長的等待,所以也沒有甚麼好寫。 這其實跟投資也差不多,大部分時間都是等、等、等。 健康核查完成後 不久,筆者已經失去了每天登入 IMMI 戶口查看移民申請狀態的熱情,反正有甚麼改變,系統也會發出自動電郵提示,每天登入一次也不見得會比電郵更快獲得資訊。 終於等了三個多月,就在彼岸進入假期狀態前,筆者收到了澳洲移民局的第一次真人電郵接觸 (之前 搞付款的事宜 是 Queensland 政府的接觸,並非移民局的職員)。 移民局的要求異常簡單,第一是要求筆者和太太申請「無犯罪紀錄證明書」(俗稱「良民證」),第二是要求證明太太的語言能力達標。 第一點非常簡單,只需手持移民局發出的信件和申請護照,預先從網上或打電話到香港警務處預約時間並填妥表格,並在指定時間到訪警察總部「打指模」和付款便完成,每項申請盛惠港幣$225,驟眼看似乎很便宜,但其實在過去幾年已經多次加價,加幅累積近倍了。 雖然申請「無犯罪紀錄證明書」很簡單,但還是有一個出事的機會。根據筆者與其他移民戰友的接觸,移民局提供信件並不一致,即使是同一個簽證、相同的時間也好, 不同的職員也會用不同的 Template 出信給申請者,有時候信件上會出現錯誤的資料、甚至是錯誤的申請人資料(包括護照號碼和名字!) 。 還記得申請「無犯罪紀錄證明書」當天,完成所有程序後,負責的警員再三問我是否確定寄往信上的地址,當時我感到十分錯愕,因為我一直以來也主觀認為移民局應該對所有申請者發出一個 Centralized 的地址,人人也是寄往該處,然後由移民局分派給每一個職員,云云。又想到警務處天天處理這些申請,應該清楚知道哪一個地址才對...... 然而當時筆者找了很久也未能找到另一個地址,便惟有寄往信上惟一的地址,但這個問號已深印在腦海中,有待查解。 後來筆者再往網上論壇和 WhatsApp Group 嘗試找出答案,方才發現原來這是幾乎每一個申請者都會遇到的問題!原來移民局發出的信件除了沒有固定 Template 外,連地址也極不一致。 有些信件根本沒有提供地址,申請人不

財自雜炊分享

圖片
係網上睇到條片,集合投資、財自、年輕退休、Digital Nomads等concept 於一身,可以一看。 同所有人發跡的故事一樣,全片最難明係佢點樣用三年儲到嗰50萬美元(我唔知美加programmer係咪一畢業就好值錢,香港就一定唔係),但其他分享都值得細味。 於我而言,全片重點如下: Here you go:

港燈與電能

圖片
港燈電力投資前天公布全年業績,一如某些股評人所料,未來減兩成派息實在是慘不忍睹。派息減兩成即每年只派$0.32,以現價 ($7.64) 計算,股息率不足4.2%。一間完全沒有增長前景的公司,不值得擁有這個股息率。倘市場繼續向穩定派息股靠攏,那麼港燈的價格還可維持, 惟一旦 利率預期有變,前景遜色的收息股必然首當其衝。 市場上有如此多選擇,筆者不會考慮投資港燈。 電能的業績昨天新鮮滾熱辣出爐,誠然筆者對電能已不抱有期望(見《 再見電能 》),但基於感情原因,仍有興趣一窺其現況。 筆者原以為,電能的前景比港燈好不了多少,因為來自港燈的貢獻不大而且倒退中,英國業務受脫歐問題纏擾、澳洲業務又受當地經濟困擾,加上強美元匯率問題,實難下嚥。 (註:英國業務佔了電能半壁江山,其次為澳洲業務,港燈只佔第三。) 出了業績,第一時間當然是看派息, Rule of Thumb 話你知派息最能反映管理層誠實的一面。一如所料,中期、末期和全年派息都是沒有增長,全年派$2.80,現價股息率為5.1%。 Fair enough,起碼不是倒退吧。 再看管理層展望,一提港燈立即戴頭盔,強調減派20%絕對是可以預期的事。事實上,港燈純利只佔電能13%,2018年為10億(港元,下同),即使減派20%,也不過是2億,即港燈只會令電能來年純利倒退2.6%。 筆者再次強調,港燈只是電能一小部分,主菜是英國和澳洲業務。 看看分部資料,咦,英國業務純利增長7%,比上半年更好(+6%)。 澳洲業務則認真麻麻,表面上全年增長5%,但計及上半年增長33%,換言之下半年明顯倒退!究其原因,上半年的增長來自 inorganic growth (2017年5月收購 CK William,即係DUET),下半年才見真章。看來澳洲的經濟比想像中更差,又或者是因氣候異常的影響。澳洲的熱浪由去年底一直持續至今年一月,不知是否因「熱到停電」而受影響(理論上熱浪會增加能源消耗啊)。 看上去,起碼英國業務在雙重夾擊下還有增長,整體似乎還不算太差吧? 少年,你太年輕了。看看全面收益表吧! 去年澳元下跌超過10%,英鎊也跌了超過5%,令全年尚未進入損益表的匯兌差額高達36億,當中18億成功對沖掉(已扣除沖成本),即還有18億有機會在未來進入損益表。 不過匯率升跌乃平常事,也許現在已經

慢工出細貨

圖片
看了上篇文章,讀者也許很失望。 又是講大道理,又唔講點算好。 筆者從來覺得說大道理是授人以漁,總比送幾條魚好吧!況且魚又不一定好吃...不管如何,這次平衡一下吧。 續上篇,有甚麼可買? 筆者認為,相比上述的流動資產迅速的反應,物業慢了幾拍,反而更值得考慮。 細心一想,恒指表面上未收復失地,但心水清的讀者都知道除了科技股和之前炒過龍的行業外,基本因素強勁的股票 (看圖!) 早已升破去年高位,甚至不斷突破歷史新高。市場氣氛經已逆轉。 香港物業呢?以住宅物業為例,個別細價樓累跌 15-20% 後大幅反彈,但至今距離高位,仍有 >10% 差距。中價樓方面,跌幅較少,同時因購買力不及上車需求般強勁,反彈也較慢。至於大價樓,基本上無跌過,暫時也未見明顯升勢。 惟不論銀碼, 偶現零星造價突破屋苑歷史高位,而且有越來越常見的趨勢。 這表示是次跌市見底(不論是否短暫),物業市場反應雖快,卻仍遠遠不及金融市場,錯價現象隨處可見。加上早已 講到口臭的基本因素 ,趨勢恐已無法逆轉。 近兩星期,筆者接地產代理的電話接到手軟,明明放盤價比市價高 25%,試價潮仍然未停過。然而, 未接來電竟比已接來電更多。 有需要者,趁報復性的購買力還未出現,出手吧。 另外,部分車位市場的市況似乎比住宅更慢。嘉湖車位狂跌近五成後急彈 30%,金獅炒過龍後急挫四成卻只彈一成。 基本因素有改變嗎?沒有,大圍車廠上蓋並沒有陸沉、香港人財富仍然不斷增長、金管局仍是不放寬按揭、政府仍然不想讓人投資物業..... 這只是冰山一角,我深信讀者們比筆者知道的更多。 將同樣的道理放在其他物業上,加以分析, 有目標便行動吧!

淨現金的陷阱

圖片
昨晚有米朋友請食飯,在豪宅會所宴會廳筵開兩席。筆者有幸坐在主人家旁,席間討論範圍從經濟、投資、按揭、時事、政策、到移民、生活取捨等,甚至涉獵到貧富懸殊等社會議題,聽各路高手風花雪月、無所不談,實在好不暢快。 由於討論內容牽涉到極大量私隱,大多不便分享。但一個老掉牙的問題卻除外: 「現在股票升了、REIT 升了、債券也升了,有些資金閒置還可以買甚麼?」席上一位女士問筆者,臉上帶點懊惱的神情。 筆者想了一會,實在不敢輕易回答這個「點答都死」的問題。 這絕非筆者吝惜分享,而是無論如何回答,雖說投資之事由自己負責, 但一言一語也有可能左右別人的決定,絕不能輕率應對。 但即使不欲回答,也不能總是答些模棱兩可的廢話吧?因此,還是要想想如何回答。 言歸正傳,市況如她所說,股票升了、REIT 升了、債券也升了,還能買甚麼? 股票,實非筆者強項,也不是席上一眾友好的投資重心,可以從略。 REIT,眾所周知在 一月狂歡 ,最美一幕不知是否還未閉幕。不啻香港,就連新加坡、美國等地,REIT 也是升個不停,堪稱是一場環球盛宴。 債券,投資級別債券無肉食,亞洲高息債在10月尾至11月初已隨股市見底,美國高息債和其他定息證券的恐怖派對,也在「最不平安的平安夜」過後如夜幕低垂,絕大部分已經收復失地,甚至升凸。 係喎,還能買甚麼? 讀者們,嘗試突破問題本身。看看本文主題。 問題不是「可以買甚麼」,問題是「為何存在此問題」! 很玄?非也。 筆者認為,這是一個 淨現金投資者(完全不使用槓桿者)面對的 典型 問題 。 舉例說,A君有 $100,就在適當的時機投資了價值 $100 的流動資產。 某一天,A君得到了 $20 額外資金。為免持有淨現金,A君亟欲尋找資產去安置這筆額外資金。 不幸地,基於市場「落雨收傘」的原則,通常額外資金出現時,也就是市場上升之後。結果通常額外資金會被心急如焚的A君在錯誤的時機增持資產。 很有畫面吧?這故事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甚至在自己身上。 舉另一個例子,B君有 $100,在適當的時機投資了價值 $130 的流動資產,屬於相對保守、安全的槓桿操作。 某一天,B君得到了 $20 額外資金。由於沒有淨現金,B君並沒有不必要的增持壓力。 結果B君仍舊安心地持有資產,並等待下一個增持時機才將槓

(成功爭取指定銀行加碼!) 按揭現金回贈 - 新造按揭及轉按同樣適用!!

圖片
筆者投資組合向來主要由物業組成,因此 為了盡量壓低按揭成本,每次轉按或新造按揭均會盡取銀行的按揭優惠 ,包括最低利率、最高現金回贈、最高估價、按揭保費折扣及其他附帶利益不等 ,當中又以現金回贈能直接落袋至為重要。 現金回贈比想像中更多 按揭回贈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銀行受制於金管局指引的回贈,一般為基本貸款額(最多樓價60%)的1.6-1.7%。 第二部分為 合法地 透過地產代理公司取得的現金回贈。坊間透過大A或某按揭轉介公司,一般只能獲得相當於貸款額約0.03%的 非現金 回贈,僅是聊勝於無而已。至於自己Walk-in銀行,當然 就一毫子回贈也沒有。 筆者和同屬物業投資者的朋友,一直以來都是直接聯絡銀行職員取得按揭資訊,並配以相熟細A(非五大地產代理)轉介以取得額外按揭現金回贈,通常可分享到額外0.2%的現金回贈,即總共可取得高達1.8-1.9%的回贈。 後來筆者發現, 相熟細A在此回贈之下仍有水位,只是不願意把僅餘的利潤嘔出來 。筆者的物業投資朋友思前想後,既然明知自己要不斷翻按、轉按,何不索性充當代理角色,幫自己、家人和朋友取得回贈。 筆者日前成功爭取指定銀行加碼,現時可取得最 高達2.35%的按揭回贈 # ,相信乃全港最高 ! 現在,讀者只需在本Blog 「尋找生活之路」Facebook專頁 Like (請讚好專頁, 不是 帖子!), 然後直接 WhatsApp筆者5524 9431   出示讚好證明,便可以獲得同樣的按揭回贈! 以今年的最新HIBOR利率計算,H+1.235% capped 大P-3% 相當於年利率2.24%。 每個物業的按揭最快可以兩年後無償轉按 ,即平均每年回贈達 1.175% , 變相每年按揭成本不足1.07厘 ! 最重要的是,細A回贈對借貸者而言只有利益、沒有成本,也沒有隱藏陷阱: 淨袋額外獎賞:細A回贈絕不影響客戶原有按揭OFFER 沒有合約束縛:細A不會與客戶簽署任何合約 零成本:客戶可以收到OFFER而不接受 沒有私隱問題:借貸人只需填妥一份簡單表格,經蓋印及簽署交回銀行。細A會為借貸人搜羅最適合的銀行及OFFER,然後銀行會主動聯絡 借貸人, 之後細A唯一角色便是派錢 。 大家都是投資者,豈會被低級技倆蒙騙 不會與任何非銀行貸款機構有任何接觸  不會將任何資

投資心態仍待改善

圖片
忽爾驚覺今天已是年初十,還欠各路 Blogger 及讀者一句新年快樂,祝大家新一年豬籠入水,身體健康,一分耕耘、三分收穫! 今天是情人節,再祝各位生活幸福美滿。 筆者開 Blog 已近三年,真正身體力行 重回流動資產市場 亦已超過兩年半。初期投資以 REIT 為主,其後加入美國公司的定息或浮息證券(包括債券),到最近一年開始涉足高息及股息具持續增長往績的香港股票。 投資流動資產仍是要以長期持有、利用「經歷時間」去「擁抱波幅」(不是擁抱風險)為本,惟絕不強求永久/一直持有,而是有條件地保留資產在組合內。條件因資產而異,但 核心思想是「能令組合在波動中存活,賺取合理的複合回報,並適當地以槓桿增加資金彈性」 。 過去兩年多,流動資產市場經歷兩次較顯著的波動(2016年末及2018年的調整),筆者 長期持有 的流動資產組合亦在儲蓄、加按和資產配置計劃推動下,從當初三十萬小試牛刀、到近月終於突破八位數字,佔總資產值逾20%。 流動資產,顧名思義具有流動性高的致命「缺點」。為甚麼流動性充裕反而是「缺點」?筆者以物業投資起家,一直以來物業高昂的交易成本、漫長的交易時間、打擊炒樓和降低物業槓桿的政策,令物業投資者「被長期持有」,間接迫人「坐貨」賺錢。 常言道,「回報是坐出來的」,所言非虛,亦令物業投資變得簡單,只需買入資產和租出物業,便能坐享其成。 然而,流動資產卻非一個簡單的遊戲。在沒有客觀因素強迫「坐貨」的情況下,流動性高反成習慣「簡單美」的物業投資者的死穴。很多在物業投資大賺特賺的人,轉戰股票市場便不斷損手爛腳,轉戰債券市場則容易買入垃圾資產,甚或墮入騙局。此情況歷數十載而不斷重覆發生,間接又強化了買樓容易賺錢的神話。 雖然筆者不屬這一群,未有炒出炒入之餘,回報亦算不俗,但相 比物業投資,仍覺流動資產投資困難得多之餘,安全感亦低很多 。這一種感覺在突破千萬關口後,更感強烈。 舉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 一個物業閒閒地幾百萬,即使重回筆者上車時(即七年多前),買入的資產價值也是身家的X倍。其後每次增持,基本上也是幾百萬幾百萬咁去(if not 千萬),簽臨約、正約、轉賬予律師樓, 不眨眼、不回頭 。即使只計首期付出,最少也是七位數。到後期甚至印花稅也要幾十萬。 同一情況在流動資產上,卻變得扭扭擰擰。一個 order 買幾十萬已經算是「大件

在懷疑中前進

圖片
去年金融市場經歷幾輪小動盪後,暫時市況看似回穩。回頭一看, 十月 和 十二月 兩次急跌,可能牛市調整已完成,可能熊市仍在中段。也可能一隻小熊已經見底。 市場可預測性很低,市場波動的時間和幅度往往也是出人意表。 有誰想過港股差不多九個月的下挫,指數才跌25%那麼少?心水清的讀者知道,看指數已經沒有意思。那十幾隻大Size炒股,早已跌至四腳朝天,尤其是藍籌新貴,反高潮百發百中。 自知不懂炒股票,只能從股息增長股中尋寶,可恨的是「好嘢」不但早已觸底,更加破頂連連。Winner takes all,果真例不虛發。 由於不懂,惟有在 Winners 當中隨便買些。 明明應該果斷加注「那黐線的 REIT」,卻忍不住有了立場。筆者認為零售寒冬並無想像的冷,過去一年半載旺區又回到了人山人海的日子,僅有的商場似乎較街舖更加受惠。 實實在在的感受,我相信早晚也會反映在基金分派上。 老老實實,筆者仍然很想重回黐線的懷抱。望住那倉底的利潤,哭笑不得。這暫時仍是一個遺憾,但隨著財務安排已經九九十十,我已找不到藉口再退縮了。 中長期固定收益證券急挫後,反彈了很多,但未能收復失地,which is perfect。那人所共知的永續浮息貨,不知是否因加息急降溫,居然徐徐向下,吸引力大增。對利率非常敏感的永續證券來說,浮息明明是個接近完美的對沖,刻下竟成了壞消息。 (可能筆者錯過了甚麼新聞?煩請讀者指出。) 最近某證券行開放了亞洲債券的交易平台,竟然無需 Professional Investor 認證,真有趣。Minimum ticket size US$100-200k,不算甚麼門檻, 但是交投極少,筆者放了一兩星期的 Order 也無法完成 。另外,Margin requirement 太高了,與私人銀行無得比。 物業市場回暖,什麼小陽春、大陽春,新盤大賣、二手回勇,AA們興奮到不得了。無論大中細價樓,都跌了100萬左右便回升。 想上車的人動手吧,新年之後要不牛皮、要不暴升...明明有需要,何必包拗頸? 買得起400萬的單位時不買,然後兩三年後用600萬買入同一個單位,這種情況屢見不鮮。2013年回調見過,2015-16年回調也見過。 2018-19年回調後,歷史會一再重覆嗎? 都係嗰句,鬼知

佢想跌到幾時 你想估到幾時

圖片
最近好多朋友、網友都問我這個問題。 有人問樓市,也有人問股市(明明筆者並不分析股市)。 我點會知?如果我有水晶球,我晨早有錢過 Jeff Bezos 啦。 我們經常想預測未來,想盡各種辦法去分析,希望找到正確操作方法,然後孤注一擲,祈求上天保佑。 但是, 未來本身就充滿不確定性,而充滿不確定性的事情就是無法有效地預測的。 人總是對預測成功抱有很大的期望,往往重覆犯錯。 為甚麼人類總是要做徒勞無功的事呢? 因為「預測成功」(賭啱邊)實在太誘人了。 因為下注前人只想著贏錢的歡樂,買六合彩總是開彩前最精采。 因為先找一個答案,然後跟著「砌」一個合理分析出來太容易了。 因為對未知的恐懼,所以要設法抓住救生圈,那怕救生圈是破的。 這是人類的結構性缺陷,是沒有辦法根除的。我們惟一可以做的,就是 了解自己的缺點,努力去克服它,設法不要讓它牽著自己的鼻子走。 不要做太多無謂的預測,也不要因眼前的波動而忽略長期的方向。 如何做到?問一問自己,長期的方向是建構在甚麼因素之上?這些因素有沒有結構性轉變?短期的波動是因為這種正面因素不再,還是純粹因為 Noise? 簡單地以物業市場作例子:低息環境有沒有改變?美國加息加到江郎才盡,是好事還是壞事?所謂「縮表」對多年來的貨幣供應洪流有沒有結構性影響?土地供求是否仍然失衡?「土地大便論」有沒有改變現狀?「689朝」的熟地用盡後,是否預示下一個十年港府的土地政策已然玩完? 人生匆匆幾十年,只要方向正確一兩次,就足以讓你一生富足、快樂。 法子《三隻小豬》 從前有三隻小豬,他們每星期也會參與村中的「抽波遊戲」。 抽波遊戲:在一個大布袋中,有很多波,當中有95%是紅波,5%是黑波,這資訊是公開的。無論抽出來的是紅還是黑,買中的賠率都是1賠2。 大豬的策略:一見到連續5局出紅波,就買黑波,心諗:「不會每次都紅波嘅!」之後黑波還沒出現,大豬就一直買黑波。輸死了。 二豬的策略:因為買了幾局紅波贏,就心諗:「大豬都傻嘅,這是機率問題,紅波機率高,梗係每局都買紅波啦!」但想身家增長快啲,就每局都把全部資金押上。結果出現了一次黑波,輸死了。 細豬的策略:也是每局都買紅,但細豬不心急,每局只押上十分之一的資金。結果細豬的身家隨著年月平穩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