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8的文章

再見電能

圖片
誠哥退休,筆者也和電能說再見了。今個月公事突然變忙,儘管投資方面發生了不少事,卻也沒時間紀錄下來。昨天剛完成部分工作,忙裡偷點閒談談近況。 投機電能實業一役 已經在個多星期前派彩了, 恭喜大有斬獲的Blog友們!筆者對此戰極具信心,當然身體力行,到了最後一星期更大量加注 ,早前所謂極度重倉也不算一回事了。 雖然已經過氣,也總結一下成敗吧。筆者原本預期電能會盡派所有現金,故特別息可達每股$10以上,結果「天氣不似預期」,只派了$6。筆者的分析出現幾個錯誤: 1. 高估了電能的現金流,因此高估了電能所持的現金 2. 因長建所持資產的入賬方式錯綜複雜,錯估了長建實際現金水平 3. 沒考慮電能要保留現金以免影響信貸評級,最終電能保留83億(每股$3.9) vs 71億借貸 4. 沒有考慮市場對「驚喜」和「失望」的分界 第一點並不是重點,因為即使現金流少了,仍足以派超過$7.5特別息;第二點可以是致命錯誤,幸好長建去年用錢去得太盡,方向正確便OK; 第三點直接導致電能無法派出「合符(筆者)預期」的金額,甚至連市場共識也不及, 結果導致第四點--投機客對派息感到失望。 此外,是次投機可預測性太強,目測有極極極多「唔知頭、唔知路」的參與者,甫開市獲利盤便大量湧現,好像IPO人踩人一樣,更與對上兩次派特別息的走勢完全不同。當然,投機客感到失望也將價格推低了不少。 對筆者來說,這次投機可說是成功,也可說是失敗。成功是正股方面,雖然所賺的金額不及預期,但總算成功以接近零風險獲得大筆利潤(回報超過 淨 資產4%)。有圖有真相(含孖展借貸),以免被小人在背後發功: 失敗方面則是有關衍生工具。筆者在重倉正股的同時,也買入了不少warrant和option,由於預期股價會升至$76以上,所選之行使價為$72.5-$75。結果電能在$72.5以上只維持了半小時,筆者還未看清形勢,莊家已經收起買盤,空見其價值而不見價格;加上買入倉位太多,沽出時市場根本無法承受,眼巴巴看著幾十萬利潤化為虛有,最終只能以微利作結。 真是千算萬算不如莊家老謀深算! 即日沽清電能後,扣除孖展借貸仍然有大量現金,巧遇毛記葵涌招股,便把一半資金留作「頂兩球頭鎚」用,其餘的資金繼續等待買入收息資產。REIT的價格自年初開始下跌,到首季加息前卻變硬,以估值來看尚未到買入時機。 考

神書分享:階級流動性

圖片
《置業策略》階級流動性 「最緊要發達!」「變幻才是永恒!」 幾十年來,不斷有人用「投資者樂園」、「炒樓世界」等形容詞來形容香港。 [筆者:俱往矣。SSD於2010年推出後,香港已不容許炒樓。] 因為香港的確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地方,若有才能、有本事、有運氣,一個時機便爬起來高高在上。 當然也意味著若一個不小心、不夠運氣,便重重的摔下來。 一個貧窮、沒有物質資源、沒有民族意識、不可能獲得絕對民主的小島,要加快速度奮勇掙扎力爭上遊,才能殺出一條血路。 除了勤奮之外,無可避免會加上機械式的功利性。 [筆者:很不幸,三十年來大部分香港人本質上仍然如此。進步是有的,大家不如以往般重視物質享受,這一代很重視精神滿足、也對生活自主性有所要求。但是本質上,仍然要靠財務資源去滿足這些要求。] 隨著「香港經驗」的成功,香港人更加相信自己應該以累積財富為人生目標,更加仰慕有財有勢的人,更加熱衷於往上爬。 [筆者:另一方面,幾次財富大洗牌也孕育出不少仇富的窮人。] 可以快速發展並取得成功的經驗,令香港人極相信變局,因而形成了一個相當高競爭、高壓力的社會。這個社會的財富流通性十分之高,階級流動性之大也特別令人咋舌。 此乃樓市活躍的另一大原因。因為 每天財富都在內部高速轉移,透過商業活動、股市、賭博等,產生新一批有錢人。 這批人亦逃不出「香港人的慾望」,習慣換樓置業。社會的財富流通率、轉移率越快,樓市便越活躍。 《置業策略》官商勾結 香港的住宅市場,由十數家地產控制著大部分市場佔有率。由於香港政府嚴格控制著土地供應量,使土地成為人們強烈的需求。地產商是政府的直接買主,他們高價買入土地,然後建成樓宇,分層單位售予用家或投資者。 說到土地的供求關係,可用一個商品流程來解釋。 土地是生活必需,且是稀缺的商品 ;重要原料(土地)由政府有限度控制供應,雖供應不斷但數量不足; 地產商身兼生產(建築)及代理(售樓)兩項角色,控制著何時建築、建築期長短、何時售樓、售價,直接操縱著樓宇的供應量和價格 ,使政府手上矜貴的土地,變成矜貴的樓宇。這個操縱樓市程的地產商,也擔當高地價政策的重要角色,往往使地價越來越貴,政府財政和管治目標則可雙雙達成。 現時操縱著樓市的十數家地產公司,幾乎全部享受到過往

再談電能實業與和電香港

圖片
上月寫了篇《 長江基建與電能實業的將來 》,Page views竟比其他文章多出一倍,方才明白原來讀者對股票/投機/短期利潤的興趣遠高於物業/債券/REIT相關文章,可是筆者始終對後者較有興趣,實在可惜。 那篇文章和留言(識睇一定睇留言!)其實已十分清晰地闡釋了電能(0006)和和電(0215)兩個個案有何不同,為何筆者堅信前者會派特別息、而後者不會。話雖如此,相信仍有很多人不明白或不願意相信,例如筆者一個朋友。 上星期筆者和這位朋友吃飯,他在和電公布業績前買入了25萬股和電,現賬面蝕了10萬,不肯投降。筆者說:「如果我是你,公布翌日就會立即賣出,輸少(9%)當贏。不賣出要等半年甚至一年才有機會再炒特別息,期間很大機會潛水,不值得。」 為何和電香港不需派特別息? 筆者用以下比喻說明,相信更易明白。 當長和是一個家庭:身家5500萬,負債約4500萬,而總資產有1億,其中現金佔1600萬。 這1600萬現金點投資?不知道,因為股票又貴,債券息率又低,REIT又怕加息,樓又話創歷史新高GOGOGO,車位又痴哂線,工商舖又難借錢,都唔知買乜好。 呢個時候,你老婆同你講原來N年前同朋友夾份係海外買咗個物業,升咗150萬,佢佔七成。如果賣咗可以拿返100萬返來,不過賣咗拎錢返香港就買唔返,因為有外匯管制,啲錢出得唔入得。 老婆問你好唔好賣,你會點答? 答:(而家有1600萬idle係度已經好煩,你仲同我講有100萬婆乸數。)我未諗到買乜,你諗到賣咗啲錢有乜用就賣啦。 這個正正是長和的苦惱。錢大把,好想做大刁,但係睇唔啱,因為乜都好貴。長和等緊一個機會洗咗啲錢佢,根本唔缺錢,又點會叫和電派特別息? 筆者認為,即多再過半年,如果冇刁傾,和電一樣不會派特別息。直到長和有刁落實,才是炒和電之時。 那麼電能又有甚麼分別? 惡死老豆舊年買咗樓,過哂大訂,等緊你啲家用幫佢找尾數。 老豆:五月尾就要成交,你個不肖子幾時俾家用? 答:老豆,你成交之前一日,我就會過數俾你律師樓,你放心等收租啦。 仲唔明/唔信?咁真係Sorry,小弟無能,幫唔到你。

《出走大洋路》系列 - 出走的選擇

圖片
對於移民的preference,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演譯 ,筆者主要有以下幾個concerns: 語言 筆者只懂說英語、廣東語和不太靈光的普通話,可以選擇的地方不多: 亞 洲: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 美 洲:加拿大、美國 歐 洲:英國、愛爾蘭 大洋洲:澳洲、新西蘭 基於前文所述的原因,筆者自然不會考慮中國。 社會發達程度 筆者不能接受移民往一個比香港落後的地方,故馬來西亞被排除在外。 出局者:馬來西亞 人身安全 筆者認為香港無疑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沒有之一,加上筆者不算太細粒,唔打得都睇得,正常想恰人都唔會搵我黎恰(希望)。 但到了外國,除了人生路不熟之外,physically也明顯遜於大部分白人,故不會考慮治安較差的地方。 出局者:美國 環境與氣候 由於洋流的關係,香港的天氣其實不太理想,夏天很熱、冬天又很冷,而且很潮濕。 相對上,北半球的西岸、南半球的東岸較理想,四季分明、不太冷也不太熱就最好。 出局者:英國、愛爾蘭、新加坡 天災 移民是為了更理想的生活,故天災頻仍的地方不考慮,也免卻了家人無謂的擔憂。 出局者:台灣、新西蘭 最後只剩下加拿大(多倫多除外)和澳洲(西/北部地區除外)兩個選擇。 移民是雙向的事,一方面你想移民去某地方,另一方面也要某地方想你移民才行。 再深究一下,確認加拿大其實不太歡迎筆者移民,原因是筆者的專業在加拿大並無excessive需求,要移民只能靠投資移民或讀書移民。 讀書,咪玩啦,返咁多年學仲未夠皮咩。而且筆者年紀老邁,都係唔好係大學校園獻醜啦。 至於投資移民,commitment實在太大,以筆者的財力而言,margin of safety不足,惟有放棄。 就是這樣,筆者便選擇向各項條件都適合、且筆者和太太都喜歡的澳洲進發。 (待續)

《出走大洋路》系列 - 價值觀與教育

圖片
筆者一直以為,「有容乃大」是香港價值中一股清泉,「和而不同」是香港成熟的文化基礎,「明辨是非」是飽歷風霜的香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 我錯了。 2012年初,當曾蔭權仍是特首、唐唐已經辭職之際,特首被方向報爆出疑似貪污醜聞,從此負上「貪曾」醜名,更一度淪為階下囚。 明眼人也知道這是一場政治檢控,因為昔日曾蔭權在政改事件中堅持代表香港人的利益和立場、以及他不肯在退休後「升上神枱」做中央政府的政治花瓶。 筆者素來對經濟金融較敏感,而曾蔭權對香港這方面的貢獻極大,亦看得出他捍衞香港人利益時不遺餘力,歷任特首以他的功績最大。對於他可能因貪小便宜而犯罪並因此而入獄,我感到惋惜,只能尊重法治精神。但法治淪為政治檢控的武器,令人不寒而慄。 真正令我痛心的是一般市民大眾的他的態度轉變,作了一百八十度逆轉。 功過相抵,雖不能免牢獄之災,但願能讓他在眾人口舌之爭得到公平的對待。 可惜,這只是我的妄想。 ************************* 到特首選戰戰幔掀起,不久唐唐便被爆出僭建醜聞,後來又發生「感情缺失」事件。 這兩件事,相比起後來梁特的「我印象中無講過我無僭建」、UGL事件和一連串令人發笑的家事,不過爾爾。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香港人不論打牙骹還是民意調查,都站在一個做了高官15年而毫無政績的人那邊。 接下來的五年如何,也不用多說。 ************************* 筆者在梁氏當選那一天心死,立志要讓自己放下這裡的一切。 以前我每天都會閱讀所有港聞一遍,但從那天起,我的眼球離開了報紙,甚至有一段長時間,我將Facebook內所有新聞的資訊都過濾了。 我不想知道這個社會發生的任何事情。我不明白為甚麼大家可以若無其事, 不覺溫水煮蛙麽? 別人笑我 看不穿 ,我笑他人 太瘋癲 。 這幾件事,性質上是政治事件,但實際上令筆者唏噓的是價值觀。 ************************* 另一個問題是教育。 國教事件是一個勝利,但是它對華式教育的本質,並無改善,只是延遲了教育徹底變質而已(其實沒有延遲,只是由「明刀明槍」變成「滲啲滲啲」)。這不是重點。 香港的教育問題是沒有在正確的時間,讓孩子接受適當的教育。 童年百般武藝、少年徹夜溫習、青少年狂操考試,入大學才開始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