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價值如何入賬

這是困擾了筆者多年的問題,至今仍未找到答案,希望寫出來讓讀者想想更好的方法。 (其實頗為無聊,因為有無答案其實對生活財富無甚影響,不過未能想通的話可能會對財務抉策變得保守。) 物業應否以成本入賬? 基於會計原則,物業應該以成本入賬,再根據折舊率逐年write-off。但是我們明知物業價值的根本是土地價值,而土地價值乃隨年月(及貨幣供應量)增長,再者我們又不用報數,筆者當然不會咁「死板」地write-off物業。不過,由於物業價格的波幅可以很大,而且為了避免要不斷更新物業價格(判斷市價也是另一個問題,下談),筆者一直以來也是成本入賬。 然而, 當物業持續升值、並具備條件加按來擴大個人的資產負債表,以便快速增加被動收入時,以成本入脹的資產淨值(淨資產)及槓桿比率便開始失去意義。 以下為一個簡單例子: A君的資產負債表 物業1: 成本400萬,以80萬首期買入,負債320萬 (自住) 物業2: 成本400萬,以200萬首期買入,負債200萬 (出租) 資產: 800萬 負債: 520萬 淨資產: 280萬 槓桿比率: 286% 當物業價格上升30%後,A君盡情加按,變成: A君的資產負債表(加按後以成本入賬) 物業1: 成本400萬,市值520萬,負債416萬 物業2: 成本400萬,市值520萬,負債260萬 資產: 956萬 (156萬為加按現金) 負債: 676萬 淨資產: 280萬 槓桿比率: 341% 由此可見,明明樓價上升了才能借得更多,卻因為入賬問題令槓桿比率反而上升了,並且嚴重低估了淨資產。如果將已升值部分入賬,將變成: A君的資產負債表(加按後以市價入賬) 資產: 1216萬 (156萬為加按現金, 260萬為物業升值) 負債: 676萬 淨資產: 540萬 槓桿比率: 225% (未加按前 = 196%) 因此,目前 筆者對個人資產負債表的大部分資產(包括物業、REIT)維持以成本入賬,債券(優先證券當成三年期的債券)以Amortized Book Value入賬,但是在計算資產淨值或評估槓桿狀態時,會計入資產已升值部分。 問題又來了。 如何評估資產的市價? 對於REIT和債券,筆者計法比較簡單,REIT就直接用市價,而債券就繼續用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