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車後記

這是《渺小的我》系列最後一篇文章,這系列文章紀錄了筆者在成年後第一個五年,從初接觸資產市場,迅速變成一個自以為是的賭徒,受到教訓後慢慢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投機(見附註)的路徑。上車後,筆者的金錢世界又擴闊了不少,下一個系列將紀錄筆者第二個五年如何「整大個餅」,到遇上物業投資的瓶頸位,進而放眼投資世界的過程

說回這次上車經歷,雖然筆者做盡了一切「功課」才出擊,但仍然遇上一個古惑的地產Agent並墮入陷阱。後來回想整個過程,確是疑點重重,再翻查網上的放盤紀錄和致電其他地產公司查探,才發現業主的開價就是最後的成交價,筆者Agent「Long價扮講價」是違例的行為。那出價較低的買家也是虛構的,目的是要筆者儘快成交。儘管如此,筆者仍然感謝G先生促成這單交易,因自己損失最多也是買貴了幾萬元而已,但當中所學到、所賺到的,不知是損失的多少倍

簽署臨時買賣合約後,既定程序是14天內由律師樓擬備正式買賣合約並讓雙方簽署,並需準備好俗稱「大訂」的一成訂金(扣除臨約的訂金)及從價印花稅。同時,也要開始接觸銀行去申請按揭。如果沒有非常熟悉按揭市況的人幫助,最好申請三間銀行以上,以便獲得較好的Offer及避免因個別銀行的要求特殊、未能儘快批出按揭而造成不必要的擔憂。

由於早已計好數,雖然筆者仍有P Loan在身,按揭仍能順利批出。最後筆者選了HSBC,因其供款年期接近40年(推出不足一年即被金管局叫停),利率H+1%,現金回贈1%。雖然現在利率上升了,但計入現時極高的現金回贈,實際利息支出仍然比當年低。每月供款只是幾千元,遠遠低過市值租金,而供樓負擔比率(DTI)不足20%,以我們的儲蓄能力,即使丟空也是毫無壓力。

為了上車,筆者早已把股票賣了,加上二人月供的中電、女友歷年來的儲蓄,首期不成問題。收樓後付了1%經紀佣金,所餘資金不多,幸好此單位廚廁曾在2008年重新裝修過,略為清潔便能使用。筆者二人只作簡單翻新、買入一些極平的傢俱,總花費不過三萬多元,便可入住。

筆者上車沒有甚麼驚心動魄的場景,只是兩個乳臭未乾的小朋友工時太長被迫儲錢,加上把握時機賺取正職外的收入,然後不跟隨社會為年輕人寫好的劇本去演自己的人生而已。過程有些風波、有點色彩,現在回頭一看,卻是平淡似水。

2017年,每個週末也有90後靠父幹母幹姐幹哥幹買新樓上車(90後已經27歲,還值得報導嗎?),但在2011年,在筆者和女友這個年紀(22-23歲)上車並不像今天般「成街都係」,我們承受的壓力並不小。筆者選擇默默耕耘、靜靜地讓自己的財富、人生茁壯成長。這是一個實驗,一個不能回頭的人生實驗,這次上車所得的經驗對筆者一生的裨益,遠遠比獲得一個物業為多。

(《渺小的我》系列完)

註:德國大投機家科斯托蘭尼曾說:「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簡單來說,投機只是一個經分析後能以較高機率擊敗市場的交易。

留言

  1. 關於上車, 我還在想現在是否一個最好的時間 (雖然我已經等了數年)。
    手上既錢現在只夠俾首期加雜費, 當付出後還要定期供多20年。而不買, 則要每個月付出租金, 但至少可以慢慢把手上的錢滾大。

    回覆刪除
    回覆
    1. 二當家兄你好,未來是很難預測的,等一個「最好的時機」本質上與賭博無異。如果你最終也打算買樓,我看不到任何理由要賭幾年升跌,甚至無限加時。

      此外,為何你會覺得不買樓就可以慢慢把手上的錢滾大,而買了樓就不能?樓價不就是自行會滾大的工具嗎?捫心自問,過去幾年沒有買樓,透過其他資產「慢慢滾大」真的贏硬樓市?(Not to challenge, 純粹討論)

      刪除
    2. RX 兄, 我明白對賭的理論, 但要 ALL IN 去買樓確實會令我卻步, 現在除了新樓外二手樓要做到九成基本上係不可能 (當然要借仲有辨法), 而買一手樓, 就要接受一個非常高昂既售價及管理費。

      至於買樓令財富增值, 這幾年看見朋友樓換樓後, 才明白市場水浸的程度, "加按轉按轉名避稅等", 對於我呢個沒經驗既人黎講係好新鮮既事, 我估係以往黎講唔係一個流行既做法。 我自己的想法是「財富增值」最簡單的方法是低買高賣, 但現在是平還是貴? 而要用樓黎令財富增值, 對我而言就是 ALL IN 買升, 當然, 就呢幾年既升幅而言, 我是輸了很多。

      刪除
    3. 二當家兄,先回應你「All-in」理論。因為時間關係,我已經睇哂你所有blog文,知道你少少背景。

      其實你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就係住屯門。三年前,你已經畢業七年,斷估你都唔會得30萬係手掛?假設你當時有50-100萬,2014年屯門二手兩房300萬樓下幾乎係任掃(唔好講卓爾居、瓏門),當你買間270萬,首期連雜費都係30萬,仲未計銀行回贈返畀你,點都唔算All-in吧?另外,月供$9,000咁大把,師兄返跨國企業,應該好輕鬆。唔好怪我直言,筆者亦唔係馬後炮(我寫下一個系列你就明),機會每兩三年就出現一次,有做功課自然把握得到。

      就算我當你真係得30萬,你人工唔低咬緊牙關,每月儲多少少,三年後的今天咪又有返30萬本錢囉。唔好同我講失咗業點算,你兩口子生活係一個失業率只有3.3%的地方,斷供基本上係難過發達。明知自己有能力,早少少All-in買樓又有咩問題?

      刪除
    4. 往事已矣,錯過咗都無辦法。如果你有一絲後悔感覺,那就快啲做好準備迎接下次機會。多啲睇樓,你總會遇到慷慨業主低價賣樓(說真的,新界西特別多業主開善堂),我自己都遇過幾次。

      「現在除了新樓外二手樓要做到九成基本上係不可能」,你咁講啱一半,合你心意的樓一定過左400萬,不能做九成按揭;錯一半係因為仲有好多樓300幾萬,只不過你已經睇唔上眼。筆者鼓勵人有能力趁後生上車,主要原因係年青時可以接受的質素較低。好多人年青時唔睇唔理,到結婚租樓,生咗BB先睇,才發現錢就得一舊,三房、會所、方便係不能共存。如果年青時隨便買咗間細樓自住,到生咗BB雖然要求高咗,但自住升咗值,自然負擔得起較高質素的樓。

      講返師兄個case,雖然做唔到九成,但八成總做到吧?600萬以下首期連雜費係100-140萬左右,在屯門仍能負擔大部分三房(其實兩房大部分都係450萬樓下)。如果100萬係All-in,能否略為降低要求?例如豫豐花園,都算半新樓兩房,預60萬應該足夠,交通略遜,要慳首期一定要有犠牲,你又願唔願意?

      刪除
    5. 「而買一手樓, 就要接受一個非常高昂既售價及管理費。」呢句話也是啱一半,管理費貴就一定,$4一呎都幾乎走唔甩;但係售價係咪一定非常高昂?

      以呢幾日Hit爆的「全城匯」為例,有22間優質兩房唔洗600萬,開價@13-14k,以荃灣西鐵站來說,算平定算貴?又以之前同區「海之戀」為例,一房390呎海景鐵路上蓋,開價@15-16k,又算不算「非常高昂」?跟同區萬景峯比,又如何?

      一手價格「非常高昂」呢個concept唔一定錯,但我地應該盲目地接受呢個偏見,定係應該每個盤分析過再判斷?

      刪除
    6. 回應埋師兄第二段:「至於買樓令財富增值, 這幾年看見朋友樓換樓後, 才明白市場水浸的程度......而要用樓黎令財富增值, 對我而言就是 ALL IN 買升, 當然, 就呢幾年既升幅而言, 我是輸了很多。」

      筆者再三強調,買樓絕不是讓財富增值的最好/唯一途徑,你能力夠強的話,做生意或者買股票都可以發達,到時你買乜都夠錢。買自住樓,係一個最直接而簡單去對沖樓價升跌的方法,基本上你隨便買一間樓,你以後都唔洗理樓價升定跌。道理就係咁簡單,為何大家仍要糾纏「買樓有咩好」呢個千古謎題?

      「 "加按轉按轉名避稅等", 對於我呢個沒經驗既人黎講係好新鮮既事, 我估係以往黎講唔係一個流行既做法。 」

      呢啲嘢流唔流行唔重要,最緊要係幫唔幫到你去規劃人生同讓財富增值。若你有相關問題,請隨便問,Factual嘢我識唔識答都會搵到答案俾你。

      「我自己的想法是「財富增值」最簡單的方法是低買高賣 」

      「財富增值」除左用低買高賣呢種炒作模式之外,仲有Income 模式,細水長流但係大部分香港人都係鍾意炒炒炒。

      「但現在是平還是貴?」

      呢啲問題就唔好再問了,無人有水晶球,太多預測只會害人。筆者的意見是:樓市幾時都係貴,幾時都俾人話唔合理,自住樓應考慮「負唔負擔得起」。

      刪除
    7. 先謝謝你的回覆, 等我細心細閱, 再想一下才回覆。

      刪除
    8. 對於 "機會每兩三年就出現一次"好有興趣, 期待R兄的文章分享買樓事宜。

      本人一直都樓市的印象都是買賣價錢不及股票市場清晰, 股票市場只要用手機或電腦一按就知道當時的股價, 大家會用同一個市價買賣, 不會買貴也不會賣平。但樓市偶然會出現資訊不平衡的情況, 導致偶然會有低於市價的盤出現, 可惜我對於自住區以外的地方都不熟識, 總覚得這些低於市價的盤不會在我自住區域出現。

      再者本人害怕樓市逆行, 怕一買就跌, 到時候真的後悔莫及, 所以希望聽聽R兄的專業意見。

      謝謝

      刪除
    9. 斗滿兄,謝謝你的留言。

      「本人一直都樓市的印象都是買賣價錢不及股票市場清晰」

      樓市和股市當然有不同。傳統上,樓市的成交不及股市透明,但現在地產版記者相當勤力,每天看即時新聞已經見到很多成交曝光,當中有些是兩三星期前的,也有即日的,惟以樓市的波幅來看,兩三星期其實不會相差太遠。

      「股票市場只要用手機或電腦一按就知道當時的股價, 大家會用同一個市價買賣, 不會買貴也不會賣平」

      報價如此方便,你覺得是好處還是壞處?傳統金融理論說是好處,至於實戰方面,筆者就留待斗滿兄自己判斷。

      「再者本人害怕樓市逆行, 怕一買就跌, 到時候真的後悔莫及」

      怕一買就跌,但就不怕不買一直升?老實問自己一句,是否覺得樓價很貴,有「樓市見頂」的偏見?樓市永遠都貴,2003年也有人說樓市貴,2008年大把分析員說樓市崩潰,2015年有身家幾百億的收租佬說爆煲,同時自己卻畀錢千金首置買9000幾萬樓、2016年再幫兒子買豪宅上車......市場上噪音很多,看清楚自己的需要再計劃吧。

      刪除
    10. 「導致偶然會有低於市價的盤出現, 可惜我對於自住區以外的地方都不熟識, 總覚得這些低於市價的盤不會在我自住區域出現。」

      都係嗰句,勤力啲睇樓才有機會遇上,坐係電腦面前唔會得到你想要ge嘢。

      筆者剛剛就接到一個朋友referral,一個90後新手啱啱上車,同質素最近成交價350萬,但佢竟然用310萬買到。這並不常見,但也不算罕見,值不值得你去花時間尋找就見仁見智。

      再者,低市價11%買入,最近七八年樓市遇冷鋒也只是跌5-15%,buffer已很大,有自用需要就無需過慮了。

      刪除
    11. 謝謝R 兄的回復!

      「報價如此方便,你覺得是好處還是壞處?傳統金融理論說是好處,至於實戰方面,筆者就留待斗滿兄自己判斷。」--> 有好也有不好吧, 對於買慣買熟的投資者是好事, 對於我這種一輩子可能只買一兩套房的人來說是坏事, 因為地產經紀會傾向把低於市場價的盤告訴投資者, 因為他們熟識市場運作, 而且決定快, 成交快。相反對於我來說有種好像" 這些機會不是我的!" 的感覺。

      「怕一買就跌,但就不怕不買一直升?老實問自己一句,是否覺得樓價很貴,有「樓市見頂」的偏見?」--> 我認同你所說的「樓市永遠都貴」, 我也覚得討論樓市短期內會不會見頂是很無聊, 我記得3年前我第一次買樓時, 家人和身边的朋友都說我傻, 其实我當時覚得因為我要結婚, 有自住需要, 不是用來投資, 所以才買。 直到今日, 預計屋企成員會在一兩年內增加, 到時兩房單位已經不夠住了, 想細屋搬大屋, 想買多間同區的三房單, 然後把手上的兩房單位放租。可惜同區的三房單要750万以上, 首期加上各樣雜費起碼要350万以上, 這個金額起碼要儲多4-6或以上, 其中一個加快的方法就是把現時的兩房加按, 不過一加按, 按揭就過了樓價的50%, 想順帶一問, 若把按揭就過了樓價的50%的樓放租會有什麼罰則?

      真心請教的斗滿上

      刪除
    12. 「因為地產經紀會傾向把低於市場價的盤告訴投資者, 因為他們熟識市場運作, 而且決定快, 成交快」

      這句話以前正確,但現在投資客少了很多(15% stamp duty),炒家早已因SSD絕跡,自己人食唔哂最終都會流出市面。真正用家能接觸到的筍盤一定比以前多。

      「我記得3年前我第一次買樓時, 家人和身边的朋友都說我傻」

      事實證明樓市並不是一人計短二人計長,你的選擇是正確的。

      「想買多間同區的三房單, 然後把手上的兩房單位放租。可惜同區的三房單要750万以上, 首期加上各樣雜費起碼要350万以上, 這個金額起碼要儲多4-6年或以上, 其中一個加快的方法就是把現時的兩房加按」

      三年前買入,兩房最少升了百幾萬,而你說一加按就超過50%按揭,即係冇用按揭保險,賣樓最少收回三百幾萬,相信賣兩房換三房是最簡單可行做法。

      但你想再買一層三房,就是另一回事,衍生了幾個問題:

      1. 投資選擇:除非你dream house是千幾呎屋,要提早買定來hedge樓市升跌,否則買第二間完全是投資需要,要想清楚這是否符合你的財務計劃。

      2. 首期資金:我不清楚你的家庭收入分佈,如果你需要做兩層樓的借貸人或擔保人,根據金管局最新指引,第二層需要借少一成,750萬樓最多只能借375萬,你需要準備410萬現金(未計裝修)。如果兩人收入可以各自負擔一層樓,就只需要335萬現金。如果你計好數,打算以加按首層去獲得資金,「高估價」可能是一條出路。

      3. 按揭:除了上述收入分佈問題外,理論上放租不能借超過5成。你問借超過50%有甚麼罰則,我只能說「不清楚」,因為被舉報的機會微不足道,而且你可以轉按去另一間銀行,不知道有誰能夠罰你。記住,金管局指引管的是銀行,不是你。

      刪除
    13. 謝謝R兄的耐心回答!

      刪除
  2. "....供款年期接近40年(推出不足一年即被金管局叫停),利率H+1%,現金回贈1%。...." 咁正? 請問點申請? 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很抱歉,該計劃「推出不足一年即被金管局叫停」。

      刪除
    2. 在R兄回復前, 小弟已經看過R兄的文章, 得知以上的事情是發生在幾年前, 又犯了老毛病, 未看清楚就開聲發問, 請見諒! 哈哈!

      話說回來, R兄年紀輕輕就有如此成就, 而家行文流暢, 佩服!佩服!

      希望R兄往后能夠分享更多文章!

      刪除
    3. 筆者個人認為,投資ge嘢太attentive to detail其實無乜大幫助,最緊要係方向正確、有執行力同耐性。一時睇錯又唔係Fatal error,斗滿兄不用太在意啦!

      刪除
  3. 每一次買賣樓宇都是很好的學習過程,也很難做到每一次都賺到盡的,輸少當贏,不讓自己 Position 更差的,其餘就當是交學費吧。

    回想第一次置業(就是R兄剛替小弟處理的物業),整個過程都是傻吓傻吓,還蝕了發展商回佣。但現在看起來,區區兩三萬元一個轉按就唾手可得,跟學到的經驗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回覆刪除
    回覆
    1. 筆者認為「賺到盡」是一個隨機結果,每次交易都有其隨機性,做好功課後,我們所能期望的就是達到「期望值」,即使遜於預期也要接受;若出乎所料地好,那就是因為運氣好,絕不能歸因於自己叻仔。我們必須接受運氣早晚會迴歸到平均值。

      首次置業通常都有啲「蝦碌」,只是不是毀滅性又何妨?首置金額通常不大,蝕少少當交學費,將來賺到一定更多。從另一角度看,如果首置已經沒有蝦碌,是否因為功課做得過份足、人過份成熟了?那很可能意味著那人早已錯失了很多機會,而不自知。

      刪除
  4. 最緊要每次失敗或者做得唔完美的時候都有野學到
    下一次唔好犯同樣的錯誤就好

    回覆刪除
    回覆
    1. 非常同意,同埋衰左唔緊要,千祈唔好失信心!
      (同失戀一樣,匿埋一陣就要東山再起)

      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澳洲稅務入門 (2) - 稅務居民的稅制

九月流水賬 (2023)

四月流水賬 (2023)

八月流水賬 (2023)

五月流水賬 (2023)

六月流水賬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