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流水賬 (2023)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 11月 10, 2023 2023-11-10利用僅有的流動性,即美債的孖展額疊加 IPO 孖展抽 2268。從當前的流動性而言,已經接近 all in 了。2023-11-172268 IPO 獲利 36.1% 離場。獲利全部換入一月到期的美債。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三月流水賬 (2023) - 3月 27, 2023 2023-03-01 買入非內房債,四個月到期,YTM = 12%。 在 CENCHI 死裡逃生之前,第三張債以穩守為惟一目標。之前四次貪心,二勝二負,贏粒糖輸間廠。 CAPG 重組有消息了,想以 0.75% 作誘餌。我等散戶除了無奈接受,還有其他選擇嗎? 2023-03-07 沽出去年 11 月底買入的 FUTLAN,三個多月賺 16%。 有少少 risk off 感覺,準備換馬。 唔洗準備了,已經成交。買入近五個月到期內房債,預期賺 8%。 今天果然是 buyers' market 啊。 2023-03-16 CENCHI 美元債集體暴跌,應該玩完了,臨尾香! 2023-03-20 個市場都幾恐慌下。 AT1 跌到仆直,好多 Single A 大銀行的 AT1 LV 唔低,相信唔少資金係中資美元債大跌一年後都轉咗去 AT1,貪佢 rating 高息又唔錯,而家慘了。 好彩筆者親歷過雷曼爆煲,呢十幾年來從來不相信銀行債務資產。 可能唔少人要即日去槓桿,其他債券都被拖累,包括已經無 LV 的中資美元債就更加適合用來開刀。 2023-03-22 澳洲第一間投資樓出租剛滿一年,嘗試加租 7% 不果,租客斷言退租。老實說,我對此租客一點好感也沒有。首先自從去年底開始交租越來越遲,最後竟變成欠租狀態。需知道遲交租在西方社會是死罪,澳洲有租客歷史資料庫,每一次經物管公司出租的全部 history 均會被紀錄在案, 永不消失,比香港的信貸資料庫更恐怖。後來物管發現當初簽租約的兩人其中一人根本不是租客,只是捱義氣為另一人提供入息證明......這跟隨便幫朋友做擔保人有何分別?真是愚蠢! 自從決定退租後,此租客幾乎不再交租,想以按金抵扣。幸好租賃保險包括欠租及惡意破壞,即使最後按金無法覆蓋損失也可經保險公司取回賠償。此劣質租客下星期便離開,可喜可賀。 另一間澳洲投資樓五月下旬才完租約,但我決定早於三月初便提出加租,如果租客於兩星期內提早簽約,租金只會上調 5.5%,否則上調 9.1%。此法果真奏效,租客上星期已爽快簽約。 2023-03-27 劣質租客尚未遷出,新租客已簽約。新租金比舊租金高 13.6%,是區內目前最平選擇。 雖然無法賺到盡,但我可以揀客,而且極速租出能將空租期壓縮到最短(今次僅八天)。 記住,每丟空一星期,成本便增加 1.9% (1/53)。如果為了租金高 閱讀完整內容
九月流水賬 (2023) - 9月 29, 2023 2023-09-04 繼續增持澳元。 2023-09-05 澳洲又唔加息,正!第二次係五算之下增持。 2023-09-22 財務計劃突變,減持部分日前增持的澳元。 2023-09-29 中秋節,全清最後一隻未死的債,再輸 59%。 已經全軍覆沒。 叫做拎得返啲息,息等於債價六成。真誇張... 閱讀完整內容
四月流水賬 (2023) - 4月 29, 2023 2023-04-03 CENCHI 出通告展期,捱咗兩年幾最後都係衰咗。 一如以往,後悔無係上月初止蝕走人,尤其是當時計埋以往炒 CENCHI 舊債 overall 係賺錢。 而家個價就預咗展,內容同上星期的消息差不多。純粹唔忿氣 23 年到期展到 2025,而 24 年到期就唔展... 真心嬲。 2023-04-11 原來 CENCHI 出了新債券攤銷 schedule,咁又唔同,勉強叫做 in line with market expectation。已投贊成票。 四月到期那張,五月先還 5%,一年後還 2.5%,後年一月還 20%,到期還 72.5%。期間 7.25% 年利息照付。 以現價 30 元計,只要還到一月那筆,IRR 便已超 20%。 2023-04-13 CENCHI 又出通告澄清,如果後面的債券有錢還,會出 offer 贖回原本 2023 年到期的債券。 講就易,我相信到時都係展期作罷。 2023-04-19 CENCHI 宣布交換要約結果,基本上是失敗的,三條債券均未能達到 90% 接受的門檻,本月到期那張甚至連 80% 也不到。此結果符合筆者預期,公司奮鬥咗咁耐,應該一早已知還唔到錢,卻拖到最後三星期才出 offer 迫人接受,一定有人唔忿氣。 其實我都唔忿氣,不過又無謂同錢鬥氣姐。 2023-04-20 簽臨約,賣出最後一個小小的非住宅物業。 2016 年末,由於政策變動引發非住宅物業的投機機會,筆者立即搶入此物業(後來再買一件,已於去年黯然離場),該物業亦一如筆者所料在兩年內大升七成。然而,當年筆者沒有把握機會離場,後來陸續出現負面因素,包括美國加息、股災、社會運動及疫情長期蹂躪,令估值大跌及成交完全冰封,再加上近一年美國瘋狂加息,此市場的投資需求已完全消失。 沒有投資需求的市場很難大升,而筆者預測美國加息周期尚未見頂, 甚至覺得目前市場共識仍然低估了聯儲局打擊通脹的決心 。在此情況下,就算美國真的步入輕微衰退,聯儲局也未必會快速減息,以免重蹈八十年代的覆轍。考慮到高息持續、本地經濟復甦需時、樓市需更多燃料及非住宅市場的滯後性,筆者認為此市場最少要 18 個月後才有機會復甦,為免浪費機會成本,惟有忍痛賣出。 持貨六年半,面價賺三分一,但計入租金 IRR 只有可憐的 6.1%。 2023-04-28 已滿足入籍條件,入紙申請澳洲籍。 202 閱讀完整內容
二月流水賬 (2023) - 2月 20, 2023 2023-02-01 CFLD 美元債重組正式生效,三張爛債已換成八年後才到期的鏡花水月債,年息 2.5%。違約前未付利息亦以 Zero Coupon Zero Interest 型式在八年內歸還。 1% Cash prepayment 已收到 1.8% deferred cash payment 會在 2023 年底發放 27.2% proceeds from sale of assets 預期於 2023 年發生,但我估最快要 2024 年才有 16.7% 會以信託分派型式慢慢歸還 53.3% 在 2031 年 1 月 31 日到期歸還 此批爛債成本為 $196,現僅回收 $3,年底再收 $5.4,預計明年可收 $81.6。 明年起信託慢慢歸還約 $50.1,其餘本金 $159.9、利息 $32 及重約前利息 $5.1 於 2031 年回收。 另外,第二間港澳物業置換的香港部分終於完成。此交易傾價期間傳出爭議近十年的大維修終於拍板,但未出夾錢通知書,幸得 Agent 幫忙將大維修費用在合約上列明由新買家負責。 等待完成買賣途中收到夾錢通知書,一個細單位竟要夾十幾萬,真是抹一額汗。 持貨八年,年化回報率 IRR = 20.2% 2023-02-06 增持小量澳元。 2023-02-09 又有租客退租,因小朋友長大要搬大啲。執執佢再放租,租金難免要下調 5% 或以上。 2023-02-15 有朋友問及領展供股,由於早年已因國安法決定清倉位於香港的流動資產,我已沒有定期關注領展的動向。不過馬後炮講講,除國安法外亦有幾點已令我對領展失去昔日的熱情: 1) 早年靚價賣出香港的物業後,沒有收購對象卻又遲遲不肯逢低回購 2) 為了分散和擴張,不斷買入 Gross Yield 僅略高於融資回報的海外資產 3) 海外資產並不是一定在 Prime Location, 例如日本的就得啖笑,而且時機一點也不好 4) CEO 在高位減持,同時領展又在高位回購 總而言之,近年領展常作回報不合理地低的投資或回購決定,司馬昭之心... 可恨的是,家母還持有不少領展,且佔其流動資產大部分...去年已叫住她等加息加定後再決定,就是不聽,急著增持收息的結果就是要拿出更多錢去為某人填氹。 內房又再陷入負面消息滿天飛的狀態,未知是震倉還是另一次政治打擊,為減低風險,沽出上月買入的 COGARD,僅賺 6 閱讀完整內容
八月流水賬 (2023) - 8月 28, 2023 2023-08-02 仍是展期價,加注。 美國被調低評級,資金避險出走美元。澳元已跌至 5.1 水平,趁機酌量增持。 美長債息率穩步上升,為不久將來買入長久期投資級別債券製造良機。 2023-08-04 增持澳元。 2023-08-07 仍是展期價,加注。 2023-08-08 碧桂園瓜埋(雖然未過 grace period),五月時避險沽出 FUTLAN,兩個月後才撈底買入 COGARD,結果被埋葬。反而 FUTLAN 最低都只是跌到五字頭。 去年的策略,今年完全唔掂。 2023-08-10 增持澳元。 2023-08-17 終於第一次成功係五算以下增持澳元。 2023-08-24 增持澳元。 2023-08-28 增持澳元,澳元淨資產佔比達 38%。 閱讀完整內容
澳洲稅務入門 (2) - 稅務居民的稅制 - 7月 21, 2020 即使閣下是澳洲稅務居民,其實稅制也不複雜,甚至可能比香港還要簡單。以下列舉一些香港與澳洲稅務的異同(筆者並不保證列舉了所有內容): 1) 薪俸稅、物業稅、利得稅與個人入息課稅? 香港的稅制其實不太簡單,複雜在於如何報稅可慳到最多稅。為何大家總有香港稅制簡單的感覺呢?因為報稅時剔好了某幾格,稅局會自動幫你計算出最便宜的稅款。 澳洲針對稅務居民的個人收入的徵稅其實十分簡單,只有 Income Tax,以香港的稅制來看,可說只有個人入息課稅,但是需報稅的收入眾多,包括薪酬、個人利得、股息收入、利息收入、交易收入、資本增值、租金、海外收入乃至外幣資產的匯率差等等,均需上報入息稅。簡單點說,所有以澳元計價賺得的收入,均需報稅。 稅率方面,以年收入計如下: 如上圖所示,香港與澳洲的收入稅都是累進制,真正要納 45% 的收入的人其實極少。以一般人年收入 A$55,000 為例(即年薪港幣 30 萬),實際稅率是 17%;即使年收入達 A$200,000,實際稅率也不過是 31.5%,即使計入 Medicare levy(全國醫保徵費)也只是 33.5%,而且澳洲現在正逐年減稅中。 有時聽到香港人說「外國稅率高,收入隨便要交四成稅」云云,其實是因為不了解。 2) 免稅額 (Allowances) 與扣除 (Deductions) 澳洲與香港兩地的文化差異,也反映在稅務上。澳洲沒有供養父母免稅額,甚至子女免稅額也沒有。不過有子女的永久居民可以享有其他福利,包括現金津貼和幼兒院津貼等(筆者未有子女,詳情不太清楚)。 扣除方面,澳洲則比香港闊綽,打工仔與收入有關連的支出很多都能扣除,就像在香港開公司做生意一樣。香港打工仔要申報扣除比較困難,除非屬自僱人士,或者走灰色地帶用無限公司 + 個人入息課稅去享用扣除,但是香港稅局也不是省油的燈,這樣做稅務風險頗大。 3) 股息與利息收入 香港人不用就股息、銀行利息和債息收入納稅,但澳洲梲務居民則要 100% 納足。 4) 合併評稅 澳洲的文化沒有夫妻共產的概念,因此也沒有夫妻合併評稅的機制。如果兩公婆希望共產,而收入又相距甚遠,請自行「分配」收入和扣除。因此,Tax planning 十分重要。 5) 澳洲有沒有資本增值稅? 澳洲並沒有這種稅「資本增值稅」,但是「資本增值」所賺的錢需要計入 Income Tax 的收入內,變相需要納稅。 有人說賣 閱讀完整內容
留言
張貼留言